隨著雙方交鋒逐漸進入白熱化,日軍越發的感受到這385旅的八路軍部隊的炮火強悍。
作戰時也越發吃力。
隨著日軍三大混成旅剩餘精銳,逐漸集中力量向385旅根據地發起進攻。
385旅卻是逐漸湧現出越來越多的主力部隊。
整個385旅根據地就像是一個看不見底的深淵,摸不著底的泥潭。
無論日軍派出多少兵力,似乎都會深陷在其中。
這一項也是讓日軍最為頭疼的事情。
原本按照老鬼子石川的想法,眼下優勢在我,三大混成旅集中兵力對付385旅的土八路。
無論是在兵力還是在裝備上,都佔盡了優勢。
畢竟三大混成旅,即便抽調了部分精銳增援黃崖洞,依舊有將近15000人的精銳。
而他們面對的不過是八路軍的一個旅而已。
按照部隊旅級編制的劃分,不管是蔣軍部隊,晉綏軍部隊,還是地方的國軍部隊。
又或者日軍與中國軍隊的旅級編制對應的旅團。
兵力對比上雖然不會一模一樣,但大體上也差不太多。
日軍過了大隊之後,是二二的編制。
一般來說,一個步兵旅團包括了兩個步兵聯隊,整個旅團的兵力,加上輜重部隊,炮兵部隊,以及直屬的一些作戰部隊,在3000人到9000人之間。
當然,這種兵力變化是考慮到抗戰的前期,一直到後期,日軍逐漸兵力不足,後繼乏力,出現的極大變化。
眼下這時期,日軍的一個旅團一般也在8000人左右兵力。
與日軍對應的蔣軍部隊,晉綏軍部隊,大多是三三制的編制。
一個旅下轄三個步兵團。
一個旅的話,在兵力上比日軍的一個旅團要少一些。
當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畢竟像晉綏軍358團那樣,一個團就有5000多兵力的作戰團,始終是少數。
至於八路軍部隊,那變化就大了。
初期的時候,番號在國軍戰鬥序列的一個旅也就兩支主力團,兵力可能只有三五千人。
但隨著發展,這同樣是未曾變化的編制。
具體的兵力可就越來越有點不像個樣子了。
啥意思?
說好的一個旅,但八路軍的一個旅,或許表面上是一個旅,實際上下轄的甚至能多達十幾個主力作戰團。
甚至能一口氣拉出一兩萬的兵力。
都他娘快趕上日軍的一個師團了。
這也是日軍在敵後與八路軍交手多年之後,得出的一個相當重要性的結論:
和八路軍作戰,永遠不要根據對方的編制來判斷兵力,要根據實際偵查之後所得的具體兵力來做判斷。
其實不止是旅級編制,包括八路軍的一些團級作戰單位,隨著抗日戰爭的延續,下轄的兵力也會發生極其誇張的兵力變動。
就拿典型的獨立團來說。
初期的時候不過千餘人的隊伍,後來迅速發展到兩三千人,再到眼下成為晉西北抗日獨立第一支隊,但實際上還是一個團級的編制,但是下轄的兵力恐怕已經近萬。
這哪有什麼道理可講?
小鬼子掃蕩的時候該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