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十一月上旬。
國際形勢逐漸呈現波譎雲詭的趨勢。
其實,從一九三七年開始,日本國內的經濟就開始出現大幅度的下滑,且日益嚴重,而得不到任何有效的延緩。
社會矛盾同樣是日益尖銳。
中日戰爭爆發之後,日軍透過對中國的侵略和物資的掠奪,暫時延緩了國內的經濟困境。
但隨著中日作戰時間的不斷延長。
大量的軍隊對於物資的鉅額消耗,致使日本逐漸入不敷出。
並不滿足於對中作戰所能取得的利益,或者說繼續對中作戰,已經不能維持日軍發動這場戰爭所需要的物資和軍需。
從四一年開始,日軍逐漸將目標放在了東南亞諸國身上,並逐漸開始向東南亞侵略和擴張。
這一行動損害了美方在東南亞的既得利益。
於是,在四一年夏天,美方開始禁止對日本石油的出口。
而這下子可要了日本的老命了。
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日本國內的能源結構是這樣的:
油差不多80%,甚至更多的石油,要從美方進口,另外10%左右的石油是來自於其他各國,而只有 7%左右的石油,日本國內可以自給自足。
再加上三七年以來,日本國內的經濟迅速的下滑,經濟形勢極度的嚴峻,日本國民甚至要面對餓肚子的危機。
此時,正好作為日本鄰國的中國,國內局勢混亂。
小鬼子一琢磨,這渾水摸魚,趁火打劫的機會可不就來了嗎?
侵略中國,發動這場侵略戰爭,是鬼子解決國內的經濟和社會困難,轉移國內經濟矛盾的最有效的途徑。
另外國內大量需求的石油,有80%需要從美方進口,被美方徹底卡住了脖子的小鬼子也想透過侵略中國,改變這一窘境。
可結果是啥呢?
這一切並無卵用。
即便是中日戰爭爆發之後,日本也依舊沒能解決石油的難題,石油的需求依舊是高度依賴美方,不僅如此,就連軍工生產必不可缺的鐵,和各類礦物、軍需物資,同樣是高度賴美方。
所以甚至可以毫不誇張的講,如果沒有美方為日本提供的石油、鐵和各類軍需物資。
日本想侵略中國的這場戰爭,他壓根就沒有那個實力打起來。
而中日戰爭爆發之後,日本幾乎是傾盡國內的資源,和中國軍隊打的是不亦樂乎。
可好不容易從中國侵略掠奪的資源和物資,扭頭又因為需要大量從美方進口石油鐵和各類軍需物資,和流水一般,嘩嘩啦啦的就流到了人家美方的國庫。
這叫啥?
這叫替別人打工。
小日本侵略中國,到頭來最大的受益者竟然是美方!
……在一支隊指揮部召開的國際形勢分析大會上,作為主導者的支隊長孔捷緩緩開口,向幹部們如此分析了國際形勢的悄然演變。
最終的結論一出口。
幹部們無不是義憤填膺。
“他孃的,老團長,您要是這麼說,咱算是瞧出來了,這小鬼子侵略咱們中國,罪魁禍首倒是在美方頭上!”
“咱們的國土淪陷了大半,百姓們的日子過的是水深火熱,他們倒好,就在一旁坐山觀虎鬥,靜靜地等著往口裡裝錢呢!”
孔捷道:“不然你以為美國老在國內富庶的生活,是怎麼來的?”
參謀長徐國安也忍不住罵道:“老孔說的一點不錯,這美方會掙錢的很。
一面坐山觀虎鬥,看著日本和咱們中國開戰,一邊以石油和各類軍需物資從日本撈錢。
另一方又和咱們這邊國軍合作,大量的出售他們幾乎淘汰的各式武器,大發戰爭財。
真是兩頭賺錢,一點也不耽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