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六個字之中,不管對待東胡,還是北奴殘餘部落,其他民族,均可適用。
大梁的人文,情懷,詩詞歌賦,都是極為燦爛的,一個包容性極強的民族,後續同化,融入,所需要的也僅僅是時間而已。
事實上,這種看不見的刀,已經深深影響到了大夏與東胡。
無論是大夏,還是北奴,東胡,最初都是部落制,在借鑑了梁朝的朝廷制度後,這才建國,將部落聚集之力凝成一個國家。
在其他的方方面面,梁朝的茶道,畫道,出產的食物,精糖,食鹽,以及包括精美的梁服,都在深刻影響著周邊國家。
義軍之中,吳清瀾對此感悟最為深刻,早在那一夜裡,武良跟她言說的便是民族與主義。
心中激盪難平,看向武良的眼神中,越發敬仰,以及那股連她自身不曾察覺到的柔情。
“先生,具體該如何去做?”
“你要是問我的話,這是一個細緻到極致的龐大計劃,非一代人能夠完成,不過我倒是有個提議。”
“第一,拿下北地十六州之後,即刻建國,第二,將東胡人中心存善念之輩,進行篩選,給予國民令符。”
“那些在東胡裹挾,或是手中並未沾染多少人命的北民,和東胡人進行改造。”
“第三,大力發展技術,如果成功,便是千秋萬代,世間再無戰爭。”
“就看你們有沒有那個魄力了。”
底下眾人,臉色齊齊一變,武良所說的如何對東胡人懷柔,已經不重要了,他們更關心的是建國一事。
上次由於武良的雷厲風行,對於口中說的建國,心裡自然好奇,如今武良舊事重提,令他們打起了十二分的凝重。
“建國,先生,是不是太早了一點?”辛幼安臉上震驚一閃而逝,有些遲疑的問道。
“一點都不早,兩種思想形態之下,只能有一種能夠存活,你們做的已經足夠好了,至少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期。”
正在這時,底下落座的吳清瀾舉起手。
“請說。”
“先生,若是建國,該當以何種名號?”
此話一出,眾人都是有些小聲議論,武良也沒有打斷眾人,過了一會後,場中才趨於平靜。
武良緩緩說道:“希望不絕,曙光不滅,不如就叫蜀國。”
“蜀國?”
“曙光,蜀國。”
“好名字。”
聲音有些嘈雜起來,眾人面帶興奮,蜀之一字,深入眾人心中,寓意簡單,含義重大。
“至於蜀國之內的官員體制,暫且容後在議,先去收復其他十五州。”
“啊,先生,是不是有些急促了?”
“不急促,我已經迫不及待看你們建設新制度了。”武良笑著說道。
“準備一下吧,收復十六州之後,即刻攻入上京。”
“好,東胡人欺壓民眾無數年,此仇,也是時候報了!”辛幼安聽完,面色鄭重的說道。
接下來,義軍高層之中,又商討了一陣,也是關於北地十六州等事務,言語之中更是興奮的對於之後的新國,各種建設,展開議論。
對新建蜀國展開無限嚮往,他們很清晰的知道,自己正在做一件驚天動地,改變世界的大事。
勝利曙光,勝利蜀國就在眼前,如何讓他們不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