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是朝堂不帶任何政治目的,只從實用的角度出發去修,那也就是兩點:把下游的淤泥清理、挖掘,並將拓寬的渠道恢復到原本的模樣。
只要將這兩點完成,那鄭國渠對兩岸農田的灌溉能力,就見有肉眼可見的改善。
而這兩點,基本都已經在冬至前,被劉盈親自在蓮勺盯著完成了。
剩下的‘固上游之土’一項,則是由於此番修渠,是劉盈以監國太子的身份,帶著‘民心’‘政望’的政治目的,私自加上去的。
倒也不是說,這完全是形象工程。
——如果不用埽、石磚固定上游的水土,那劉盈此番整修鄭國渠,就會只是個開始!
往後每隔幾年,鄭國渠依然會因淤泥堆積而堵塞,朝堂也需要週而復始的出錢出力,去進行鄭國渠的養護工作。
對於如今,連都城長安都建不起的漢室而言,如此龐大的修護成本,顯然是不能接受的。
若非如此,過往近十年,丞相蕭何也不至於坐視鄭國渠阻塞,甚至直接導致沿岸農田因溉水不足而減產。
而‘固上游之土’一事完成,雖也不至於說是讓朝堂徹底一勞永逸,從此再也不用維護鄭國渠,也起碼能大大減緩鄭國渠因淤泥沉積,而導致阻塞的速度。
如果說先前,鄭國渠每三年就要大費周折去修、去疏通的話,那在此番,鄭國渠上游被鋪上埽、石磚之後,很可能是每十年乃至十五年,才需要大修一次。
若是關東儘快平定,天下儘早安穩下來,鄭國渠下游能每年都稍微清理一下淤泥,或許往後,朝堂再也不用因鄭國渠的整修之事而操心。
簡單來說就是:清掘淤泥、減寬渠道,都是從當下考慮,做了能立竿見影,但很快就需要重複進行。
而‘固上游之土’,則是劉盈從長遠的角度出發,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考慮,才做出的決策。
只要此事完成,那從大的方面說,自然是利國利民,有利於國家財政健康運轉。
從小的方面,也足以讓劉盈在朝臣百官心中,得到一個‘思慮深遠’的印象,順帶收割一下關中百姓的擁戴。
而這件事,其實也已經做的差不多了。
——十一月中旬,鄭國渠下游河段的工作結束之時,劉盈已經以糧米為酬,得到了關中數萬民民壯‘冬天編柳席,開春帶著柳席去三原修渠’的承諾。
另外,少府調撥的三萬官奴,也已經備好了制埽的碎石。
等過幾天,陽城延去三原,召集少府官奴、關中民壯,用編好的柳席、備好的碎石捲成埽,鋪在鄭國渠底下,就大功告成了。
在這種情況下,就算劉盈先前沒有在長陵遇刺,去不去三原,影響也都不是很大了。
“呼~”
“老爹的大考,總算是給出了個不錯的答卷······”
在心中稍發出一聲感嘆,劉盈卻並沒有覺得肩上的擔子輕了分毫。
稍思慮片刻,劉盈便又再度望向陽城延。
“前時,孤令輸糧米十萬石往三原,少府可自用為官奴之食用。”
“餘者,少府可假孤之名,言‘太子令發’,以為關中民壯修渠之口糧。”
“待春三月,修渠事將畢之事,孤當往三原,以親謝關中民壯當面。”
聽著劉盈略帶嚴肅的道出此語,陽城延也是稍點了點頭。
待看清劉盈目光中,那一抹若有似無的和善,陽城延更是略帶靦腆的笑了起來。
——關中民壯,劉盈都要親自去致謝,那······
有些話,不用說的太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