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荊王已為賊子敗於陣前,然荊國,當尚得可戰之卒上萬。”
“臣意:殿下似當發兵馳援,以解荊國之困?”
小心道出一語,劉交不忘趕忙補充道:“縱荊國已為賊所具,然荊王,終乃宗親。”
“若荊王為賊子所擒,恐於長安朝堂、陛下之威儀,皆有所損?”
聽到劉交隱隱帶有試探之意的一問,劉盈只一陣搖頭嘆息,面上,也稍湧上些許無奈。
此刻,從荊國傳來的訊息是:英布悍然起兵東進,荊軍大敗而四潰,荊王劉賈逃走,下落不明。
但根據劉盈前世的記憶,此刻,荊王劉賈,恐怕已經追殺自己的英布大軍追上,並戰死富陵······
早在劉盈還未自長安出發,甚至還未確定要出征平叛之時,此事,就已經在劉盈的腦海中,久久不願散去。
——要不要有所舉措,救劉賈一命?
這個想法,更是直到一個時辰前,都還沒被劉盈徹底放棄。
但最終,劉盈即便對劉賈戰死一事早有所知,也還是不得不坐視劉賈,按照歷史的程序,被英布圍殺於富陵。
究其原因,不過三點。
首先,作為宗親諸侯,劉賈天然負有‘戒備異姓諸侯,並在異姓諸侯反叛時出兵,協助長安中央平叛’的義務。
這就使得‘提前通知劉賈丟下封國逃走’的方案,完全不具備可操作性。
當年,韓王信勾連匈奴,引發漢匈平城戰役之時,當今天子劉邦的胞兄劉喜,就是因為丟下封國逃走,才失去王爵。
按照劉盈對劉賈僅有的瞭解,劉賈,絕對不可能做出‘臨戰逃走’的事。
準確的說:如今尚存於世的劉氏宗親數十人,能做出這種事的,恐怕也只有劉喜那一個異類······
其次,則是一個很無奈的問題:長安朝堂,對劉賈非常自信······
——英布坐擁淮南上千裡國土,一旦反叛,就必然會使戰火,波及大半個關東!
而在南下浪費時間,北上、西進都大機率會碰到長安中央大軍的情況下,東取荊國,幾乎是英布必然會做出的選擇。
東取經,然後北謀楚、齊,得了荊、楚、齊三國兵馬,英布才能具有和長安中央大軍硬碰硬的能力。
而在‘英布一旦造反,就必然會先打荊國’的前提下,劉盈作為一個‘不知兵事’的弱冠太子,真的很難說服長安朝堂相信:英布只要造反,荊國就會如同一張紙一樣被撕碎!
畢竟在坊間傳聞中,荊王劉賈,也是‘略短於謀略,卻不失勇猛’的大將,也是宗親中少有的‘知兵’者······
最後,便是劉盈出於實際角度的考慮。
——不出意外的話,淮南王英布無論如何,都是要失敗的。
而在英布敗亡後,空出來的淮南國,自然就要被封給宗親,且大機率會被封給當今劉邦剩下幾個還沒得封的幼子。
在這種情況下,劉賈‘坐擁吳地,以戒英布’的使命,就沒有了必要。
而根據劉盈的記憶,荊國,或者說未來的吳國,雖然開發程度不高,且遍佈沼池,但銅礦儲糧卻極其龐大!
在五銖錢發行在即、鑄幣權已經收歸中央,礦物開採權又全歸中央所有的當下,劉盈實在捨不得吳國這麼一個銅礦‘聚集地’,被掌控在劉賈這麼一個遠方親戚手中。
——封個弟弟過去,挖挖銅礦,鑄點五銖錢,它不香嗎?
結合這此間種種,劉盈才最終選擇沉默,坐視劉賈死在淮南王英布發起的‘叛亂訊號槍’之下。
按理來說,對於劉交發出‘要不要支援荊國,起碼救出劉賈’的提議,劉盈縱是已知劉賈凶多吉少,也不應該表現得太過冷漠。
但早在打定主意,對劉賈之死沉默之時,劉盈便已料到了如今的情況。
即是早有預料,對劉交此問,劉盈自也是早有準備。
“唉······”
“王叔有所不知······”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