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平身吧。”
百姓們個個起身,但卻手足無措,站也不是,坐也不是,走更不是。
趙昀見此,微微一笑,道:“你們都坐下說話吧。”
趙昀的親切態度,讓百姓都是漸漸的不再那麼拘謹無措,情緒慢慢平復,但仍是激動。
趙昀見一老人頗有眼緣,便對他問道:“老人家,你高壽啊,家裡幾口人?”
那老漢拉著五六歲孫子的手,說道:“回陛下,小老兒今年五十三了,家裡就我和孫子兩人,小老兒的妻子,兒子,兒媳,他們不是餓死就是病死,都走了。”
趙昀聽了,心裡不由得也是有些悲嘆,沒想到詢問的第一個人就這麼慘,本想喜氣洋洋的和百姓來一段談話,現在看來是不能了。
又是一番深入的瞭解,拉家常,趙昀得知這老漢祖籍竟然在開封,以前甚至還是一個不錯的富有人家。
不過後來靖康之恥,全家逃到了這裡,百年下來卻成了破落戶。
老漢談起往事,不由得心中悲嘆,不過又轉念大笑,說道:“陛下,您推行耕地到戶法,老漢家裡分得了三十畝田地,再也不用給人當佃戶了,等我這孫子長大了,娶了媳婦,小老兒就又有希望了。”
趙昀也是為老漢高興,又問道:“老人家,你還想回開封嗎?”
老漢沉默了一會兒,然後搖頭說道:“不想了,小老兒在這裡土生土長了一輩子,這裡就是我的家,再回去反倒成了外鄉人。”
趙昀點點頭,也認可他的說法。
趙昀又問道:“那你希望朝廷北伐嗎?”
文武百官當中,支援北伐的官員不多,呼聲不高,很多人甚至只是迫於壓力才跟著喊幾句,卻從不主動,趙昀此時難得與老百姓開懷暢談,自然也想了解百姓的心聲。
老漢沉默了一會兒,搖頭說道:“不想。”
趙昀頗有些驚訝,“為什麼?難道你不想朝廷光復故土嗎?那是我們的土地,現在被金人佔據,難道你不想把他們趕走嗎?”
老漢道:“陛下,小老兒當然想咱們大宋越大越好,可老漢也知道那金人殘暴,對待百姓那是燒殺搶掠,在他們治下,百姓一定苦不堪言,比我們更加不如。
如果我們大宋打過去,把那些土地收回來,朝廷一定會加重稅賦,在我們這邊收稅,然後又去救助那邊,這樣一來,老漢的日子可就又要緊巴巴,難活了。”
趙昀有些驚訝,沒想到這鄉間老漢,竟然也有這樣的見識。
“老人家,你這番話是聽誰說的?”
“陛下,這不用聽誰說,人之常情嘛,老大家裡窮,老二家裡富,當爹孃的看不過去,當然想幫襯一下老大,可爹孃手裡又沒錢財,那就只能厚著臉皮去問老二要了。”
趙昀聽了,沒有說話,又看了看其他百姓。
趙昀道:“你們也是這樣想的嗎?”
其他百姓沒有說話,一個個低著頭,不敢說,但是從他們的神情表現來看,他們對北伐也沒有太大的熱情。
趙昀心中悲痛,時間果然能磨平很多東西,一百年了,老百姓已經適應了現在的生活,對北伐已經沒有那麼大的熱情,怪不得百官很多人也有如此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