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塔臺,山航1173,落地20R跑道。”
駕駛艙。
陳彬已經和白雲塔臺建立通訊聯絡了。
“山航1173,繼續盲降進近跑道20R,修正海壓1011.”一個陌生的聲音在通訊頻道里響起。
這是白雲機場塔臺管制員的聲音。
陳彬立即重複,“繼續盲降進近20R,修正海壓1011,山航1173.”
他的話才說完。
陸輕舟就已經啟動了盲降系統。
所謂盲降系統,其實就是儀表著陸系統(ILS)。
很多人以為盲降系統和自動駕駛系統大差不差,建立盲降之後飛機就可以不用飛行員操縱,自行降落了。
其實不然。
盲降系統僅僅只是一個資料參考系統,為飛行員提供引數和座標參考。
而且盲降系統並不只是安裝在飛機上,而且機場也要有相應的盲降系統裝置才能使用。
工作原理就是機場的航向信標臺向飛機的下滑信標臺傳送不同頻率的無線電訊號,飛機接收到這些訊號之後,透過飛控系統比較訊號強度和其他引數,就能確定飛機的航向道和下滑道的位置,然後在儀表上顯示相應的偏離資訊。
飛行員再根據以上資訊操控飛機,使飛機沿著正確航向道和下滑道飛行。
最終安全著陸。
盲降系統的主要作用體現在能見度較差的天氣。
要是能見度好,萬里無雲。
飛行員大可根據目視來確定跑道具體位置,不需要盲降系統提供的引數和座標。
但是沒有哪座機場每天的能見度都好。
所以盲降系統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盲降系統也是有等級劃分的。
目前主要分為Ⅰ類盲降、Ⅱ類盲降和Ⅲ類盲降。
——Ⅰ類盲降:決斷高不低於60米,能見度不低於800米或跑道視程不低於550米。
——Ⅱ類盲降:決斷高低於60米但不低於30米,跑道視程小於550米但不小於300米。
——Ⅲ類盲降又細分為三類。
a類決斷高低於30米或無決斷高,跑道視程小於300米但不小於175米。
b類決斷高低於15米或無決斷高,跑道視程低於175米但不低於50米。
C類無決斷高,無跑道視程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