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張新站在採石山山頂上,面朝大海,有感而發。
一場空襲,讓蔡亞成為蘇巴諾的新任軍需官;讓武家住成為老狄的第一團長。
意外之喜、情理之中!
再看山頂上這些微型堡壘,本來打算用蘇巴諾或老狄檢驗一下它們是否可靠牢固。
現在變成不可能,總不能自己打自己人。
心底裡,張新已經把老狄看成自己人。
把蘇巴諾看成半個自己人,未來蘇巴諾死、蔡亞或阿古斯上臺。
山坡背面的採石廠兩個月前停工,劉花樓也搬離了山頂石制小層,山腳下是緝私隊訓練營。
山頂變成了新武器試驗場。
今天試射一款基姆和幾個猶態人工程‘隨手’設計製造出來的20毫米雙聯機關炮。
說是隨手,因為他們正在研究35及50毫米機關炮,雖然還是沒有搞定體積大、射速慢、槍管不耐用的問題,但積累的經驗用於製造20毫米機關炮像喝水吃飯一樣簡單。
這是一款入門級防空武器,高2.2米、寬1.2米、最大仰角90度,當然平射也可以。
75度射高1000米,平射2000米。
子彈入口在上方,射擊完的空彈殼從底部排出,扳機在右方,最常見的環形瞄準器。
單管射速每分鐘260發、雙聯就是每分鐘520發,4000發需更換槍管。
其實吧,做為入門級防空武器,20毫米炮不一定有大口徑12.7口徑m2機槍好用,在射速和初速上兩者之間有很大差距。
&n2機槍賣給叛軍,怕被查到源頭。
20毫米機關炮要容易許多,因為全世界的20毫米機炮基本上都是一個‘父親’,
1919年還是一戰時,一個日爾曼人開發出一款20毫米機關炮,後被一家瑞士公司買走設計。
後來像開花一樣,它被小本子、漂亮國、日爾曼、陰國、法鍋....購買專利,有的直接仿製。
隨著時間流失,演變出各種五花八門的20毫米炮,且當代所有戰機配的幾乎也都是20毫米機關炮。
包括荷欄的福克d21戰鬥機,掛的也是20毫米機關炮和兩挺12.7口徑機槍。
車間正在研究的35、50毫米機關炮,也要參考20毫米機關炮的設計和構思。
本來張新看不上20毫米機關炮,打算直接用35毫米炮代替它,實現一個誇代優勢。
沒想到,有一天會為了叛軍不被殖民政府打的太慘而生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