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外國人,年紀輕輕跑到華夏偏僻山村支教,一待就是十年,這一舉動感動了無數人,可是他卻說不想感動華夏……
2001年7月,東蘭縣坡拉村林廣屯來了一個金髮碧眼的外國人。他在村裡以每月10元的價格租了房子開辦學校,給當地失學的孩子上課。
當時的林廣屯不通電話,也不通公路,當地人大多隻會講壯族方言。
人們覺得這個外國人真是一個怪人,不好好待在自己的國家,卻跑到華夏農村來給學生上課,還不要工資。
幾天後,村民知道了這個外國怪人名叫盧安克,不吃肉、不喝酒、不抽菸、不賭博。當地人從來沒有想到一個外國人會自願到山裡給孩子們上課,並且不要錢。
在村民眼中,怪人盧安克就是洋雷鋒,是來幫華夏搞教育的,老人和小孩都親切地叫他“盧老師”或者“老盧”。
盧安克1968年出生在漢堡,是一對雙胞胎中的弟弟。中學畢業後做過帆船廠的工人、帆船教練,當過兵,後進漢堡美術學院讀工業設計。
他第一次到華夏是旅遊,後來到東南大學和華夏學生一起生活,因想跟華夏學生同住,又轉往的農學院。
1997年盧安克在南寧的一所殘疾人學校義務教德文,結果因沒辦下“就業證”,被公安局罰了3000塊錢。
1999年他又從國外回到林廣屯,跑到河池地區的一所縣中學當初中老師,因不能提高學生的考試分數,家長們有意見,學校把他開除了。
為了能在這些貧困學校免費當老師,盧安克1999年成立了個辦事處。
“辦事處是外經貿委批的,教育局管不了我,我去的學校也沒有權利聘請外籍老師,不過我有合法從事教育工作的權利,可以做教育實踐研究了。”
孩子們把盧安克當作最值得信任的玩伴,而盧安克也是最瞭解山裡孩子的人。
盧安克和孩子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爬樹、挖泥鰍、在泥地裡打滾。白天,盧安克與學生一起去放牛,去幹農活;晚上,孩子們在看電視劇,而他則在一邊翻譯他的書。
盧安克與孩子們的關係很親密,不少孩子會爬在盧安克身上介紹:“他是盧安克,我們都叫他老盧,老盧就是我爸爸。”
他翻譯了上百萬字的教育論著,並且並他的研究成果和心得在部落格上貼了出來,只求對別人有所幫助。
這就是一個普通的外國人,在華夏這塊土地上所做的。
在華夏山村義務支教10年,躲記者成為盧安剋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當有記者來採訪,他就會遠遠地躲到學生家裡,等記者走了,再回到學校。
他說:“媒體會把我塑造成名人,我只想做好我的事,我不想出名,做名人只會影響我的工作和生活。”
“我很害怕去感動別人。2006年,有人推薦我參加感動華夏人物評選,我嚇壞了,趕緊給評選委員會寫信,讓他們別選我。我不想感動華夏,只能是華夏感動我。”
他收到過某些部門的警告:不要在媒體上出現、不要談論華夏教育和留守兒童的話題。否則將會追究他的“不法行為”,並隨時驅逐出境。
盧安克:“我並不想改變華夏的教育,那是華夏人自己的事,我不該干涉。”
2010年5月20日,盧安克在自己的部落格主頁上宣佈關閉部落格,並宣告:
“我不是本國人,還是去管一些外來人不應該管的事情,使得本國人有些難受。為了不傷害你們的自尊感,我是不應該管留守兒童的事情。但如果我放棄,我的學生又很難過。
這種矛盾只有一個解決的辦法:不讓外面的人知道,就沒有人因為我的行為而難受。”
2012年10月28日,盧安克由於家人的反對短暫離開華夏,一個月後回到華夏繼續從事鄉村兒童的教育研究工作。
……
李卓讓蔣欣然和關曉婷看完這這則新聞之後說道:“你們怎麼看?”
蔣欣然說道:“嗯,的確很不容易,作為一個外國人能做到這一步,你準備怎麼做?”
關曉婷也明白李卓這是要幫助這個外國人,不過不知道他怎麼做。
李卓說道:“現在咱們的基金會不是一直是你代理管著嗎?我準備直接讓他當卓遠基金會的總經理。”
蔣欣然嚇了一跳,倒不是因為李卓不讓她管基金會,本身她就是代理,她要管的事多著呢,不關基金會反而輕鬆不少,她只是沒有想到李卓能這麼重視這個外國人,關曉婷也驚訝異常。
李卓說道:“卓遠基金會以後一定要走國際路線,用外國人的話也算是為了以後更好的對接,並且以他的事例也算是對卓遠基金最好的宣傳。”
蔣欣然說道:“好的,我這就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