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襄這個人除了打仗其他都行,他特會投機,所以擅長看人。
被黃毅救下後他就特意關注,最後得出結論,黃毅這個人了不得!
所以吳襄牢記黃毅的叮囑,不僅僅給大淩河城送去了大量糧食和石碳,在接到火速支援大淩河城的命令之時不動如山。
他三次拒絕了孫承宗救援大淩河城的命令龜縮在錦州城,另一個總兵官宋偉見吳襄如此有樣學樣。
所以這兩個總兵官的人馬沒有被皇太極打掉依舊齊裝滿員。
屢次抗命罪莫大焉,吳襄和宋偉當然懼怕秋後算賬,他們一直在尋找戰機。
所以在張春帶領三萬餘兵馬前來增援之時精選五千人馬,由主動請戰的吳三桂率領殺出了錦州城。
最新訊息,張春率領的明軍得到了錦州吳襄、宋偉的人馬救援,沒有全軍覆沒,大明少損失超過一萬兵馬!
這些兵馬都是經過血戰後突圍而出。
他們之所以英勇頑強,是因為絕大多數兵丁來自永平府,都被建奴破了家,都有親人在己巳之變遇難。
這些跟建奴仇深似海的永平府籍步兵利用偏箱車掩護打放鳥銃,還不時有弗朗機炮開火。
張春指揮這些願意戰鬥的兵士邊打邊退,再加上吳三桂率領幾百鐵甲家丁衝擊後金軍後陣,他終於改變了命運,沒有成為後金軍的俘虜。
後金軍打了一場消耗戰,真的損傷了國力,應該算慘勝如敗,這段時間在修整沒有發動新的攻勢!
張春感念吳三桂的及時救援上奏朝廷為其表功。
導致年紀輕輕的三桂子還是因為長山之戰嶄露頭角,依舊在崇禎皇帝心裡留下了忠勇善戰的好印象。
吳橋兵變的元兇“都元帥”李九成也沒有被祖大樂陣斬。
因為黃毅的故意為之,退守登州的叛軍沒有立刻被團團包圍。
他們還可以在方圓一百五十里內為所欲為三個月。
所以有大把機會劫掠糧食囤積,並沒有開始殺人吃肉。
歷史上本該死掉的不僅僅活著,還高官厚祿,以後的歷史恐怕面目全非。
黃毅手機裡儲存的大明崇禎年鑑、崇禎大事年表必然不準確了。
想這麼多幹嘛?
反正登萊戰場的興和軍一樣的不屬於歷史,算得上是橫空出世!
擼起袖子幹唄!
即將打仗,而且是打大規模的攻防戰,下決心、表忠心的時候到了。
鎮撫官、文教員每天都在做動員。
太多輔兵積極分子火線轉正,太多任勞任怨的役夫被選拔為輔兵樂得合不攏嘴。
推進到登州城下之時,興和軍不算上女兵擁有騎兵三千八百、步兵炮兵五千二百,輔兵九千。
還有開始接受軍事訓練,有組織,有些戰鬥力的役夫九千!
役夫本來是留了一萬人,都是挑選的身強體壯者,其中有四五千曾經做過兩三年礦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