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毅只要錢糧,不在意跟誰交易,更加不在意救誰的命、要誰的腦袋!
眾正盈朝也好,閹黨餘孽也罷,包括那個沒有擔當的崇禎皇帝,都是歷史的罪人。
就是因為他們不作為或者亂作為,導致神州淪喪三百年。
明朝末年,愛搞陰謀詭計擅長貪贓枉法的大臣何其多也,他們的破壞性未必就大於那些坐而論道的清流。
劉宇烈是封疆大吏,他兄弟劉玉亮以後能夠入閣,跟劉家有了交易對發展有利。
人性就是如此,一起做好事的交情永遠比不上一起狼狽為奸。
所以黃毅表態道:
“好的!今天大人就可以奏報朝廷,大人親冒矢石攻擊叛軍,打得叛軍崩潰逃竄,斬獲數千,得首級一千五百,繳獲紅夷大炮六門……”
劉宇烈此時已經滿臉笑容,手底下那些文官武將大多數願意出銀子分功勞,但是願意出多少銀子就不得而知了。
得花時間談談,價高者得應該是最公平!
他道:“如此報功再好不過,只是不能今天上報,容本官一日時間可好?”
黃毅當然不急於一時,答應道:“沒問題!”
談妥了條件,達成共識,劉宇烈心滿意足,準備回萊州。
黃毅覺得應該告訴劉宇烈興和軍沒有乘勝追擊的計劃,而是要穩紮穩打一直打到天寒地凍。
他道:“兩軍對壘,我軍人數、炮火併沒有絕對優勢,故而我總是等待戰機、尋覓戰機、創造戰機!”
圍繞在心頭的陰霾一掃而空,此時的劉宇烈覺得一身輕鬆,說話更加好聽。
他豎起大拇指誇讚到:“等待、尋覓、創造,好好好,六個字道出興和軍這兩次大勝的精髓!”
“所以我希望大人莫要干涉我軍的排程,更加不能催促進兵!”
劉宇烈心道:“我倒是想幹涉,可惜干涉不了啊!”
他立刻表態道:“不催了,不催了,本官極力籌措軍需,將軍哪怕打三年,本官也不會催促!”
這一回劉宇烈是說的真心話。
在今天以前,他等不起,每一天都如坐針氈。
現如今得到了黃毅分享的功勞,他已經不擔心天子秋後算賬。
穩紮穩打蠻好的,只要打勝仗或者不吃敗仗,就不怕問責。
皇帝是不是著急,誰去管他?
大明朝糜爛至此,需要著急的事兒太多,不差登萊這一樁!
山東登萊總督不倒臺,名義上就應該是平叛總指揮。
我行我素的黃毅不服從排程就是違法亂紀。
只因為他有屢戰屢勝的興和軍,總督、巡撫、監軍等等才不敢行使職權。
有機會能夠讓興和軍的行動得到總督的支援何樂不為?
這就是大義、這就是名分,有了總督的支援就不怕輿情洶洶,就用不著擔心御史、給事中彈劾給崇禎皇帝留下壞印象。
歷史告訴黃毅,大明朝一時半會兒倒不了,崇禎皇帝離上吊還有接近十二年。
雖然黃毅已經看得出歷史出現了偏差,但是主脈路依舊如故。
此時依靠大明的好處遠大於跟崇禎翻臉。
反正崇禎不識人不會用人,暫時偽裝成大明朝的忠臣良將獲取更多支援,才是以後稱霸世界的正確開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