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毅已經想好了如何應對。
他準備讓王坤上報朝廷,興和軍一千正兵、兩千輔兵押送俘虜、流民去口外興和城屯邊,執行這個任務的軍隊兩個月後返回參戰。
至於走時多少人馬,回來時是多少不可能有誰願意主動去點驗。
況且明軍將領經常性拉壯丁,抓捕乞丐流民冒充兵額,點驗的文官僅僅能夠數人數,沒法叫真。
打了大勝仗,王坤甚至於比興和軍戰士們還要開心。
他關注的重點不是斬首數,也不是俘獲多少,更加不關心繳獲了多少金銀財寶。
他此時正在撫摸著重達三四千斤的紅夷大炮樂得直流哈喇子。
為何?
因為繳獲的十五門紅夷大炮中有六門來自於京師。
是崇禎皇帝特遣大太監高起潛送至沙河交付以總督劉宇烈為首的援軍。
可惜援軍戰鬥力太差,拿到紅夷大炮還沒捂熱就被叛軍繳獲。
王坤太知道這些紅夷大炮了,這都是守衛京師的倚仗。
是皇帝為了能夠早日平叛,特意從京師防禦系統暫調。
之所以是暫調不是抽調,是因為紅夷大炮太重要,守衛京師需要這種大殺器多多益善。
平叛結束了,這些紅夷大炮都得運回京師佈防。
大明朝,天子守國門不僅僅是個口號,特殊時候就是實實在在的行為。
土木堡事變那時是瓦剌大軍兵臨城下,于謙率領京師軍民打響了京師保衛戰。
崇禎二年底,建奴入關肆虐京畿之地,皇帝親自指揮保衛京師。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京師的危機意識加強了,加固城池、佈置火炮一直在進行中。
在朝廷財政困難的情況下,皇帝咬著牙同意花高價從濠鏡澳的夷狄手中購買了紅夷大炮。
能夠成長為大太監的十有八九善於揣摩上意,王坤也不例外。
為了能夠更好的簡在帝心,王坤準備立刻報捷,並且表示送還來自京師的六門紅夷大炮。
王坤知道,他雖然是皇帝任命的監軍大太監,但是在興和軍中無權無勢,說話不好使。
解送六門紅夷大炮去京師這種大事兒,必須去請黃毅釋出命令。
受制於人的滋味不好受,王坤不僅僅忌憚黃毅,恨黃毅,也有些敬佩黃毅。
反正箇中滋味難說清楚!
王坤也思考過。
如果黃毅死了,他是不是該彈冠相慶?
然思考後的結果很意外,他會覺得茫然,覺得無枝可棲,覺得前途叵測……
他啞然失笑,笑自己很賤,居然不願意看到如此欺負他的黃毅死掉。
呵呵!真是世間萬般苦,苦成了習慣就不苦!
王坤知道繳獲約等於成為了主將的財產,基本上不肯上交朝廷。
紅夷大炮是大殺器,一般將領拿著銀子也買不著,即便能夠買到也沒法子長途運輸。
購買紅夷大炮都是國家行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