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毅以春耕剛剛開始,興和軍必須搶農時為理由,要求延期到四月初開拔。
並且報上了興和軍將要出動一千八百騎兵,一千二百步兵、炮兵,攜帶三十六門紅夷大炮。
因為騎兵數量多且人人雙馬,所以需要很多馬伕。
再因為興和軍彷制的紅夷大炮重量超過三千斤,所以需要徵用大量民夫。
故而調動三千興和軍正兵,需要調集征夫五千,需要開拔銀十萬兩,需要馬料、糧食兩萬石……
又因為叛軍火炮眾多,興和軍必須擁有更加勐烈的炮火才能夠戰而勝之,所以要求兵部撥給火藥五萬斤,五千斤紅夷大炮二十門。
黃毅僅僅是漫天要價,沒指望朝廷真的給紅夷大炮。
他們寧可紅夷大炮被李九成、孔有德的叛軍俘獲,也不可能爽爽快快給哪一路人馬。
明朝末年的效率有多低下眾所周知。
黃毅接到兵部和宣大的調令後開始回覆,而且故意不用六百里加急。
公文傳送一個來回,實質性問題並沒有進展,半個月就沒了。
來來回回扯皮幾次,肯定是走過了春天,走過了秋季……
反正黃毅不著急,他的計劃是遼海結冰無法航行時徹底打垮叛軍,把叛軍搶劫到手價值數百萬兩銀子的金銀財寶翡翠瑪瑙據為己有。
猜想這一戰過後,兩三年內,興和軍再也用不著為錢發愁。
要做到把所有的繳獲全部侵吞,就必須做到獨立行動。
也就意味著憑藉興和軍一己之力徹底剿滅叛軍。
拖半年,讓朝廷的兵馬再去填幾次坑很有必要!
免得跟其他的明軍共同作戰,被分走大量繳獲。
王坤不傻,不見著興和軍,決不會去登來,他親自跑兵部、戶部、工部,為興和軍落實開拔的糧餉、火藥、火炮。
跑這些部堂不僅僅得有權勢,還得有銀子。
王坤沒錢!
他當初是花光了積蓄才謀得監軍宣大的美差。
本以為做個兩三年,能撈幾十萬兩銀子,拋去給司禮監、當權掌印太監的分潤,自己能落下十萬八萬。
誰知道現實很骨感,他一個監軍太監居然是兩袖清風回了京師。
沒錢沒法辦事啊!
咋辦?
乾脆耍橫!
於是乎,王坤更加出名了,因為他每天吵架,跟兵部尚書、侍郎吵,跟戶部、工部的坐堂官吵……
沒有開拔糧餉,沒有大炮火藥,興和軍不肯開拔。
理由簡單,皇帝不差餓兵。
叛軍的火炮太多,沒有足夠的火炮、火藥對抗簡直是去送死!
然王坤吵架僅僅是瞎耽誤時間罷了,並沒有能夠要來糧餉和火藥、火炮。
皇帝一再催促,被逼無奈的王坤只得把這些天在戶部、兵部、工部的遭遇哭訴,哭得痛心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