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足口糧不是每家每戶存放可供一年所需的糧食,而是把數量記載在戶口簿上,糧食早就入庫了。
農民每個月可以拿著戶口簿去公營糧店領兩次糧食。
集體農場存的是麥子、高粱、蕎麥等等,領回家吃的是大麥扁、高粱米、白麵、蕎麵、黃小米等等加工好的糧食。
兌換比例當然是經過測算的,要保證糧店、糧庫有薄利,還要不能讓農民覺得吃了虧。
麵粉廠、米廠規模化生產白麵、黃小米、蕎麵等等,跟一家一戶推磨盤相比較成本優勢明顯。
總而言之,根據地只能採取軍管的模式,所有的軍民都必須提高警惕,要讓來犯之敵搶不到糧食、抓不到人。
歷史依舊,後金軍果然在八月三日從偽都盛京出兵,五天後到達廣寧北面白土廠。
以科爾沁部為首的蒙古諸部都各自集結了本部兵馬前來助戰,合計出兵一萬五千餘騎。
祖大壽不是草包,恰恰相反,此人不僅僅勇武還頗有心計。
一個月前,妹夫遼東總兵官吳襄親自押送兩萬石糧食來大淩河城之時,斷言後金方面不可能容忍大小淩河之間的沃土被我軍佔據,必來攻打大淩河城。
祖大壽知道吳襄打仗不行其他都很行,見他如此積極送糧食和石碳,心裡歡喜。
所以親自率領關寧軍監督、驅使班軍和民夫日夜趕工,在修城期間捨得花本錢,最起碼讓班軍和民夫能夠吃飽。
祖大壽派遣族弟祖大樂、長子祖澤潤,養子祖可法、家生子祖寬等等親信將領率領鐵甲家丁探查大淩河城東二百里方圓。
所以後金軍哨馬出現在義州和十三山驛附近時就和祖家鐵甲家丁打了幾次斥候戰。
根據經驗判斷後金軍的大部隊沒幾天就會殺來。
為了降低糧食和柴火的消耗,祖大壽只留下五千班軍協防,撤走了一萬五千民夫。
由於祖大壽、吳襄極度重視,跟歷史上的大淩河城在被後金軍團團包圍時僅僅是個半成品截然不同。
如今的大淩河城城牆高三丈三尺,大部分的城堞也已經修好,五千班軍還在抓緊時間完成剩餘的。
城中有兵馬一萬五千,騎兵不低於五千,諸位將領的鐵甲騎兵家丁的人數相加超過一千五百。
由於城池是剛剛搶修,並沒有屯民,只有來自衛所的五千班軍。
明末衛所軍雖然早就不堪使用,但是班軍跟民夫相比較,戰鬥力還是有一些的,最起碼這些人聽得懂號鼓,懂得軍規。
現在的大淩河城城高牆厚,不缺水源,糧草、石碳能夠維持半年由於。
而且早在兩個月前就被吳襄說破,後金軍必然會來圍成。
所以後金軍真的殺來之時祖大壽、何可綱、祖大樂、張存仁等等關寧軍將領並不慌張。
他們一個個神經粗大,因為他們中所有人都被後金軍包圍過。
然後金軍野戰厲害,攻城戰完全是菜鳥,以前奪取大明遼東的城池基本上是採取用間諜製造混亂的方法來奪城。
後金軍發現目標城池守衛堅決,基本上不肯採取強攻手段,圍城的方法用過,至今為止沒有圍困遼東某個城池超過兩個月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