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親手當眾屠殺過原酋長或者色愣部的貴族。
冬天無所謂人口牛羊過於集中,春天才到了分散放牧的時候。
這個冬天的壩上草原雖然飽經戰火,但是食物充足。
為何?
第一個原因是黃毅團伙只殺人不放火,財產損失不大,糧食和牛羊基本上沒啥損失。
第二個原因是戰死了好幾千人,食物的消耗少多了。
第三個原因當然是色愣帶走了一千青壯年騎士,人人雙馬,用不著消耗營地的食物和草料。
明年春天,分配到了牛羊蒙古包的牧民少了壓迫,日子應該過得比以前好,相信用不了多久,這些人就習慣了黃毅輕徭薄賦的統治。
輕徭薄賦不是異想天開,而是心裡有數。
封建王朝的稅收絕大多數來自農業稅,工商稅的比例少之甚少,礦稅也收不上來。
黃毅的計劃是大力發展工商業, 談不上反哺農業、畜牧業, 也得儘可能減少務農、放牧者的賦稅。
大明朝廷也曾經多次給遭遇天災、兵災的地區減稅, 甚至於免稅, 但是收效甚微。
那是因為大明朝其實是粗放式管理,政令不下鄉,縣太爺需要依靠宗族、鄉紳的勢力管理地方。
朝廷免稅的好政策根本無法落實到升斗小民的頭上,反而肥了地主老財和地方官。
末代封建王朝,貧富分化演變成了水火不容。
鼠目寸光的皇室宗親、達官貴人、地主老財寧可守著地窖裡的藏銀髮黑、長毛,也不肯拿出來賑濟活不下去的無產者。
卑微的窮人只能背井離鄉成為流民,逐漸的發展成為流寇,流寇只破壞不建設,導致更多人成為流民……
然黃毅截然不同,是採取每一戶人民都有組織,都有直接上級的方式方法進行管理,沒有中間層的剝削階級。
大明那種基層老百姓只認宗族、鄉老的觀念在根據地必須徹底改變。
根據地的群眾早就得不到宗族的庇佑見不著鄉老、士紳,宗族觀念已經澹了。
現在接受的教育是服從命令聽指揮,忠於黃毅忠於集體,建立國家後肯定演變為忠於國家忠於黃毅,遵紀守法。
總而言之,改造一箇舊社會跟另起爐灶建立一個新社會相比較,後者容易多了。
有了一定的實力,有了相對安全的根據地,有了幾萬軍民。
接下來的主要工作不是攻伐,而是開金手指辦工廠,生產工業品賺錢納稅,減輕農業、畜牧業的稅收。
軍隊優先,軍人優待,軍屬不僅僅是光榮人家,還是基層官吏的首選。
優先、優待並不是嘴上說說。
是要拿出真金白銀貼補的!
所以一直認為錢財乃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的黃毅這段時間特貪財。
選擇攻伐喀喇沁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喀喇沁的大小部落在己巳之變之時搶劫了太多大明的財富,擄掠了很多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