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下旬,正在大幹快上的根據地來了客人。
李家確實用軍功為子弟謀取到了舉人功名,只可惜那個子弟不是李維達,而是大房的長孫。
早有心理準備的李維達沒有不開心。
李家當官的大有人在,最厲害的是已經去世多年祖父,擔任過漕運總督、巡撫、尚書,兩袖金風。
而李維達一直覺得做生意要比讀書做官自在,沒想著去做個下縣的父母官。
他其實也沒吃虧,他在李家的地位拔高了一大截,變成了最受重視的子弟之一,如今整個北方的生意都歸他管理。
原本管理北邊生意的李家子弟都是常駐山海關。
原因是遼東那一邊的生意有搞頭,那裡有幾萬、十幾萬拿著幾百萬遼餉的邊軍士卒、官宦,市場很大。
按理說李維達也應該去山海關內的李家分號坐鎮。
但是他不這樣認為,他覺得應該立足張家口,充分利用跟宣大總督接上的關係。
這一兩個月,張家口的絕大多數商號都在忙著積攢糧食。
那是他們中有人接到了糧食訂單,採購量巨大,價格高於市價至少五成。
古代不比後世,糧食所以是最大的生意沒有之一。
大商賈都涉足糧食生意。
即便是大鹽商,他們的鹽引也是需要用糧食交換的。
李家根深葉茂,商號遍佈邊鎮和運河沿線,糧食生意一樣是最主要的利潤來源。
在張家口經營多年的李維達心裡清楚這段時間出高價買糧食的是誰。
所以特意派李掌櫃跟隨前來交割煤炭的何守業去了根據地。
他要把掌握的情報告知黃毅,卻又怕事情敗露連累自己,所以沒有寫信。
而是派遣李掌櫃去傳口信,也順帶著認識一下地方,方便以後的聯絡。
李管事名叫李來福做事穩重,最初就是他跟黃毅打交道,並且引薦了黃毅。
李維達對他是比較放心的。
李來福來到根據地所在的盆地後,只覺得耳目一新。
一眼望不到頭的田野裡鬱鬱蔥蔥,老百姓的臉上看不到菜色,絕大多數眼睛明亮容光煥發。
此時根據地城池僅僅是修成了北面一尺二厚一丈二尺高的單牆,其餘部分全都是原木寨牆,但是集中力量完成了北城門樓子。
用石頭修葺城牆換下來的原木不會被燒火,絕大多數可以用作打製門窗、傢俱的木料。
黃毅的府邸還沒開工,現在的他居住在城門樓子的第三層。
城門樓子長約十二丈、寬四丈、總高六丈六尺。
兩丈以下除了城門洞以外其餘部分都是實心的,現在是根據地總部機關所在地。
一層臨時用作辦公樓、二層是接待室、總部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