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他們的戰鬥意志堅決,對於伏擊三四十後金軍充滿信心。
黃毅把參與伏擊的二百一十人分為兩隊,等到後金軍進入山口後,黃大智立刻帶領一百人當道結陣擋住敵人去路。
黃毅親自帶領一百一十人衝過去堵山口,爭取把敵人堵在山谷裡殲滅。
可惜喀木格已然成為驚弓之鳥,不僅僅跟得小心翼翼,還拉開了七八里的距離。
他還一路上看地形,發現地形險峻時加倍小心,為了避免中伏全軍覆沒,他採取派遣三個手下先進入,隔一段距離再派三個的方式方法。
這個辦法雖然笨,但是有效,導致黃毅好不容易選上的一處良好地形沒有發揮出給予建奴毀滅性打擊的效果。
黃毅興師動眾設伏,等了半天,僅僅是圍住了六個建奴而已。
雖然以零傷亡取得勝利,但是讓剩下的建奴更加小心,再要算計他們難度可想而知。
然此戰戰果雖然小,卻是鼓舞人心。
因為參戰的絕大多數是新加入的,以前是明軍的只有很少一部分,絕大多數是老百姓。
這幾個月他們只見著後金軍燒殺搶掠,只看到漢人哭喊著奔逃。
今天他們終於在大白天看見窮途末路的建奴哭喊著逃跑、求饒。
所有的漢民都認清了建奴欺軟怕硬的醜惡嘴臉,開始從內心裡鄙視這些野蠻人。
最起碼在這些漢民心目中,建奴絕對不是弓馬無敵,是很容易被打哭的慫包!
士氣可用!
黃毅決定不走了,繼續在此地見機行事。
那是因為大部隊一直在路上,由於人馬大車太多,一輛輛都是滿載,速度快不起來。
黃毅帶著人馬在這個山口耽誤一天時間都不要緊,相信至多每天多走兩個時辰夜路,一兩天時間就能趕上大部隊。
喀木格又遭遇伏擊丟了六個披甲人,其中還有馬甲、步甲各一。
他心裡拔涼,已經意識到他不能活著回去了,這麼多甲兵在他手中丟了,回去也必然被殺頭。
他痛恨那支關寧軍小隊伍,下定決心報仇雪恨,他要咬牙堅持,堅持吊住這支人馬。
等到援軍到來之時,他就會第一個衝鋒,直到在這場戰鬥中戰死。
他沒有帶著剩下的三十三騎衝入山谷跟設伏的明軍拼命,而是在離山口二三里一個背山的開闊地露營。
只不過他根本不知道,他們的一舉一動都被端著望遠鏡觀察的黃毅瞧得一清二楚。
敵人過於小心,利用地形伏擊不太好使,那就打運動包圍戰,夜裡悄悄地摸過去包圍他們。
手底下二百多號人絕大多數不是戰士,僅僅是滿腔熱血的青壯年老百姓,但不表示他們沒有戰鬥力。
已知敵人只剩下三十四人,已知己方的人數多到可以包圍他們,當然要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