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黃毅不僅僅善待漢民,對投靠的蒙古人也很好,最讓人放心的是黃毅不歧視蒙古人和漢人混血的孩子。
所以有十一戶選擇了投靠黃毅。
赫丹巴特爾部現在的人口規模拿黃毅剛剛認識他那時相比較,膨脹了十幾倍。
擴張得太快,赫丹巴特爾還沒適應,根本管不過來。
黃毅早就看出來赫丹巴特爾的才能有待在不斷學習中提高。
他沒指手畫腳,而是也跟著渾水摸魚,不僅僅私藏繳獲,隱匿人口的事兒也做。
悄悄的帶走十一戶有漢人血統,聽得懂漢語的蒙古家庭,沒人管,也沒人關心,連一個問起此事的都沒見著。
由此可見赫丹巴特爾的管理有多混亂!
黃毅來到根據地時已經是崇禎二年臘月二十五。
一個半月時間,這裡的二百幾十漢民和七十幾個蒙古人已經習慣了黃大智、黃大勇、齊大山、張氏、劉士富等等指揮、帶頭勞動。
日子怎麼記得這麼清楚?
那是黃毅明確了是某年某月後給手機重新設定了時間。
開啟手機就能看到陰曆、陽曆、星期幾。
崇禎二年臘月二十五,已經是公元一六三零年一月底。
根據地的這片盆地面積不小,由於被群山環繞,風卻小了很多。
見到了黃毅,看到又來了將近六百漢人,三百多架馬車,增加了四五百牛馬,四千多隻羊羔、種羊,劉世富、何繼業、張氏等等幾十個從小就種地的漢人男女充滿信心。
他們認為,八百多漢人,五六百大牲口,花一年時間至少能夠開墾出三萬畝良田。
按理說不遭遇災情,開荒的第一年糧食就基本上能自給自足,第二年就該有餘糧。
在這期間,他們已經從幾百石麥子中挑選出了二十幾石顆粒飽滿的麥粒拌種。
他們當然是用的大明的拌種方法,大概是用羊糞草木灰等等進行攪拌。
漢人對種地情有獨鍾,此時所有的漢人都對來年充滿希望。
因為這裡有肥沃的土地、有水源,不算上二十六戶蒙古家庭的人口,有超過七百漢民能夠下地耕種。
根據地初創,必須艱苦奮鬥,超過十歲的都得參加勞動,力氣小不要緊,可以趕牲口。
打製農具一直在進行中,也是為了有足夠的農具應對春耕,所以米尼槍的製作一直都沒完成。
有四百多牛馬這樣的大牲口用來耕作好處太多,年老體弱的也能發揮餘熱。
當然,不管多麼缺大牲口,二十一匹烏珠穆沁馬都不訓練它們耕田。
這是從幾百匹戰馬中精選的良駒,只用作戰馬別無他途。
來到這裡,身邊絕大多數是漢人,黃毅這才覺得心裡踏實多了。
他頒佈了一個命令要求立刻執行。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不婚不嫁惹出笑話!
黃毅大家庭的總人口算上二十六戶蒙古人有接近一千一百。
其中有不少鰥夫、寡婦,還有很多少年男女。
成家立業才能安居樂業,黃毅願意給所有人一個溫暖的家。
因此以命令的方式方法讓鰥夫、寡婦組建家庭,給所有超過十五歲的少年娶老婆,其中包括黃大智、黃大鵬。
他倆分別娶了年紀相仿以前伺候黃毅的小紅和小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