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黃毅喊著口令,少年們包括汪柏山、虎嘯川、虎嘯谷、格爾達、鴉莫帛裡、趙勇、李萬全、左光虎等等都跟著跑操……
部落遷徙快不起來,不到日上三竿都走不了,況且還要儘可能在雪厚得完全覆蓋草場並且凍得堅硬前讓牛羊多吃些牧草好添些秋膘。
所有的男男女女都在忙著割乾草,這些乾草要足夠剩下的牛羊馬匹過冬。
黃毅的人口不少,當然也要割草儲備,但是少年、青壯年們每天早上的跑操雷打不動。
他暫時沒有給新收的少年賜名。
他高調宣佈,習文練武最用心、最不怕吃苦、最有靈氣的才會賜名收為家丁,懶惰無用之人趕走。
跟著黃毅沒人欺負,人人吃得飽穿得暖,少年們感激涕零,都渴望永遠留下,個個努力訓練。
虎嘯川哥兒倆和察喇合、鴉莫帛裡等等九個蒙古騎士騎馬很厲害,跑步就不行了。
但黃毅還是要求他們堅持。
理由當然要說明了,誰能確保打仗時都能騎馬?遇見山地、深林、沼澤地怎麼辦?
或者馬匹被打死了怎麼辦?
跑得比別人快一些,活命的機會就大一分。
所有參與習文練武的人中反而是秀才公汪柏山最積極,雖然他的體力很差,但是堅決不叫苦喊累。
汪柏山家原本是遼東的地主,談不上良田千頃,良田幾千畝還是有的。
家裡的人口一百多。
現如今的汪柏山根本不知道整個汪家還剩下幾口人,是不是僅存他一個?
他跟建奴仇深似海,之所以沒自殺就是期盼著王師北定遼東日。
然光陰如梭,年復一年,轉眼間他已經為奴八年。
就在他失望透頂想著了此殘生之時,居然傳來了七個鐵甲建奴被殺的好訊息。
那一夜咔嚓固特部被襲擊時,汪柏山就能夠肯定是殺死七個建奴的部落尋來報復。
最後讓他驚喜交加的是領頭人之一居然是漢人。
那一刻開始,汪柏山就不想委委屈屈地死掉,他要學會刀劍戈矛,他渴望殺建奴,殺得越多越好。
練就武藝不太容易呢!每一天身體單薄的汪柏山都在咬牙堅持。
他的表現黃毅當然瞧在眼裡了。對他更加嚴格要求。
練武時汪柏山是拖後腿的,習文時截然不同,他已經成為了黃毅的助手,負責給所有人默寫生字,糾正讀音。
他還提了教所有啟蒙的成年人、孩子《三字經》的建議,得到了黃毅的採納。
汪柏山用水筆在牛皮紙上默寫出了《三字經》,他是秀才,當然能寫出漂亮的毛筆字,雖然第一次用硬筆,但是寫出的字居然不比黃毅的字差。
他讚歎這支神筆巧奪天工,感嘆用這樣的神筆書寫太方便了。
唉!可惜水筆是一次性的,裡面的墨用光了這個世界上肯定沒有第二支了。
因此黃毅平時也不用這支筆,僅僅是用於書寫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