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李萬全在內,七八個年輕些的漢人奴隸道紅了臉,異口同聲道:“不信走著瞧!”
黃大勇調侃道:“就你們這瘦不拉幾的熊樣兒,跟人家不是拼命是去送命!”
李萬全不服氣道:“我這是餓得狠了,三年前我也是個壯漢!兩三個人都不一定打得過我。”
黃大智問道:“你以前是幹什麼的?”
“不好意思說。”
一個漢人應該是熟悉李萬全,不屑道:“你都淪落到做奴隸了,還有什麼不好意思的?你不說,我來告訴他們。”
“趙三,用不著你多嘴,我自己說……”
李萬全以前是明軍炮手,戰敗被俘後不願意向袍澤開炮,所以隱瞞了炮手身份被當做普通步兵分配給披甲人為奴。
後來因為建奴的糧食不夠吃,很多漢人阿哈用來跟蒙古人交換牛羊,其中包括李萬全和趙三。
趙三的名字叫趙勇,以前是明軍的銃手,被俘獲後一樣的為奴。
那是因為野豬皮時期的建奴俘獲的明軍太多,他們不可能全部收編,只留少量充作漢軍,絕大多數分配給披甲人為奴。
絕大多數建奴不會也不賴煩種地,卻又很多田地,種田的都是抓來的漢人阿哈,其中有不少俘獲的明軍。
黃大智幾個發現了兩個以前當過明軍的奴隸頗感意外,他們立刻分別詢問來自咔察固特部的青壯年漢人。
還就真有幾個。
只不過都不是炮手或者銃手,還都不是騎兵。
這符合常理,明軍編制應該是騎兵三成步兵七成,吃了敗仗,騎兵逃跑的優勢明顯,步兵基本上是被拋棄的命運。
物以稀為貴,建奴俘獲到明軍騎兵肯定優先編入漢軍,不可能讓騎兵去種地。
名叫左光虎的以前是明軍刀盾手,嶽慕飛和姚勇超都是長槍手。
刀盾手、長槍手是最普通、人數最多的兵種,也是訓練成本最低的。
但是刀盾手配合長槍手結陣,完全由能力對付蒙古輕騎兵。
丘興順是山東衛所軍,他最倒黴,去遼東僅僅是去輪班,主要工作是做苦力修築城池、軍堡。
大明的衛所軍已經退化得跟農民、工匠差不離,丘興順家裡沒人脈,輪班去遼東服勞役足三次。
事不過三,第三次修城時丘興順被建奴俘虜。
被俘虜後的第一個工作不是修城,而是拆毀城池。
所以丘興順基本上不具備戰鬥技能,卻擅長修城、拆牆。
他這樣的人會忠於大明嗎?
肯定不會,因為他家是衛所軍的最底層,日子過得苦,經常捱餓被欺負。
否則他一個山東人,怎麼跑到遼東去修城,還被建奴俘獲成為了奴隸?
李萬全應該是有些血性,建奴優待明軍炮手,他如果投降建奴不至於為奴。
可是他不願意向袍澤開炮,寧可為奴,可見一斑。
同是天涯淪落人,而且淪落到做奴隸,終於不被打罵,能夠舒舒服服圍著火堆吃肉、聊天。
太多漢人談起為奴之時的傷心事,談到哪些同伴死於飢寒交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