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牛皮紙後,他立刻工工整整寫出了教給黃大智等等少年的接近一百個漢字,並且標註了漢語音。
黃毅會寫毛筆字,小時候在爸爸指導下練過三年,後來覺得沒意思,不練了。
因此毛筆字寫出來僅僅是不算太難看而已。
但是有了練毛筆字的基礎,寫鋼筆字就好多了。
總而言之黃毅的鋼筆字蠻好看的。
為奴八年的汪柏山許久沒見過漢字了,跟黃大智幾個一起圍觀黃毅寫下的智勇雙全、鵬舉鴻飛、忠孝節義等等成語之時,居然泣不成聲……
黃毅的人口、物資越來越多,需要人手幫著管理。
大明的朝秀才公相比較後世學習的知識肯定偏科,僅僅是語文成績好。
這就夠了,最起碼汪柏山能夠協助自己教少年們識字。
打贏了,收穫巨大,必須論功行賞啊!
第一功臣依舊是黃毅,因為他不但是計劃制定者、行軍路線規劃者,還有擒獲敵酋、射殺兩個敵人的戰功。
率領老弱婦孺打敗鴉巴海的天大功勞還沒兌現呢。
赫丹巴特爾是個直爽人,怎麼可能虧待了相當於是部落恩人的黃毅。
打贏了咔嚓固特部後,他高調錶態分配三分之一原咔嚓固特部人口、牲口、財物、裝備給黃毅。
黃毅算了算,意味著手下將要有幾十近百個蒙古家庭,人口超過四百,青壯年應該有二三十個,控弦人恐怕超過八十個。
要這麼多蒙古人幹嘛?
黃毅一直相信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所以他只願意培養漢人,培養蒙古人也不是不可以。
明朝軍隊裡的蒙古籍騎兵成千上萬,滿貴、黑雲龍、猛如虎、虎大威等等都是忠於大明的蒙古籍將領。
但是不知怎的,黃毅還是認為隊伍裡蒙古人的比例不能過高,最好不超過五分之一。
於是乎黃毅透過黃大勇翻譯跟赫丹巴特爾友好協商,放棄了分潤咔嚓固特部三分之一人口、財產、牛羊馬匹等等的巨大好處。
只要求獲得咔嚓固特部所有的漢人奴隸,要求得到五分之一的牛羊、馬匹、糧食、蒙古包和生活必需品。
黃毅說明了這樣做的理由,第一個理由當然是語言不通,不想管那些聽不懂他語言的人。
第二個理由,自己是漢人,希望能夠在回大明的時候,帶上一些流落到大草原的漢民。
黃毅雖然沒有看出赫丹巴特爾已經有了提防之心。
但是為了穩妥起見,一開始就明確告知赫丹巴特爾,自己根本不習慣大草原上顛沛流離的生活方式,早晚會回大明朝,無意挑戰他的首領地位。
這一次長談效果很好,此時的赫丹巴特爾特想得到黃毅的支援,真心捨不得失去黃毅。
他覺得欠黃毅太多,心懷感激之情,說了許多,一句話就能翻譯。
他真心誠意希望黃毅能夠永遠留在大草原,留在他的部落裡,他願意和黃毅共享富貴。
或許這一刻的赫丹巴特爾是真心實意,但是人會變的,一山不容二虎是常識,黃毅僅僅是聽聽而已,沒有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