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大臣上了一道摺子,皇帝需要批覆,批覆過了以後要送去內閣,等內閣的意見批覆之後送回皇帝這邊,由皇帝下令給司禮監的太監來蓋章,如此一道正式命令才算生效,從而具備法律效力,甚至於有些特殊的還需要六部給事中籤署意見才行。
所以六部給事中這樣的小官就是典型的位卑而權重,至於司禮監的太監,在沒有東廠以前說白了就是個管印章的,壓根沒權力。
可是大明的厚實皇帝懶鬼太多,自己好不容易投胎生在了皇家,還好命成了皇帝,難道不該好好享受人生,每日裡難道不應該吃喝玩樂,流連於花叢之中?
批閱堆積如山的奏摺?當皇帝是享福的還是來遭罪的?
所以為了偷懶,為了享樂,不勝其煩的皇帝便將批閱奏摺和蓋章的權力直接交給了司禮監。
這等於是太監完全行駛了皇帝的權利,再加上東廠的出現又歸司禮監管,如此一來司禮監太監如果再被皇帝刻意放任,自然便會權傾朝野。
朱厚煒不懶,但是他也很煩,面對如山般的奏章,換了誰都煩,關鍵的問題還不在於奏章多,而是在於屁事太多。
什麼雞毛蒜皮的小事,還有捕風捉影的彈劾,這些官員才不會管你受得了受不了,他們只管寫,而且廢話一籮筐,寫個上千字都不帶扯正題的那種,讓皇帝想不煩都不行。
於是朱厚煒也打算把批摺子的權繼續交給司禮監,這倒不是他想偷懶,想要在昏君的不歸路上越走越遠,而是他麼的受夠了!
當然,他把這權力交給司禮監也不是如正德、天啟那樣完全撂挑子,他讓司禮監做的事是簡化。
讓太監將每封奏章的核心思想或者內容簡化到幾十個字,讓彈劾的奏摺把彈劾誰,什麼原因彈劾直接列出來,然後讓他批覆。
當然,這麼做,司禮監依舊可以避重就輕,但是沒辦法,這是制度的問題,一天不改革一天就沒辦法徹底解決掉。
現在書案上的奏章差不多有三四百份,朱厚煒要是真看完的話,今天一天別的什麼事也都別想幹了,所以他只拿起了面前的那一封。
開啟奏摺,奏摺上面便是司禮監已經羅列整理好以後,具像出來的全部奏摺內容,朱厚煒走馬觀花的一件件看下去,屁事直接略過,大事朱厚煒按照編號在奏章堆裡面取出來,直接開啟寫好意見,內容直接不看,如果寫錯了奏章,那就是編號錯誤,司禮監的責任。
國家大事上犯錯,負責的太監有的是苦頭吃了。
至於小事,但凡朱厚煒沒親自批覆的,負責的太監直接在後面批覆三個字。
知道了……
除了奏事的摺子外,其它便是彈章,不過這種摺子但凡朱厚煒不批覆,那便是留中。
留中的意思更簡單,處理也更方便,往邊上一扔,全當浪費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