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率領十萬水陸聯軍直撲枋頭,剛走沒多遠就得到最新戰報。
劉猛拿下廣固,這也意味著青州正式落入唐軍之手。他並未停止腳步,正往泰山郡進軍。
對於這個進度文易一點都不奇怪,沒有這個進度才不正常。
他率軍繼續前行,路上並未遇到多少船隻,別說商船,連捕魚的船都見不到幾艘。
原因很簡單,晉燕在枋頭一帶交戰,整條黃河基本都是危險區,沒有人敢冒險進入這裡。
這反而方便了唐軍,可以隨便走沒人搶航道。
第二天中午他們來到了東郡地界,離交戰的戰場只有五十里距離。而前方也終於出現了一支船隊,打著晉國桓溫旗號。
顯然桓溫也知道了不速之客的到來,派人過來試探阻攔。
文易沒有強闖,而是找了個水流較緩的地方停下。
“張勇、石敢當。”
“臣在。”
“你二人率陸軍四萬,登陸黃河北岸繞路包抄鄴城,切斷燕軍後撤路線。”
兩人喜道:“是。”
這可是標準的立大功的機會,他們豈能不高興。
“林興燭。”
“在。”
“你率領一萬陸軍從南岸登陸東郡,先打一塊落腳的地方。”
“臣領命。”林興燭悶聲道。
立大功的任務都分給了別人,他只能喝湯,自然很鬱悶。
他的心情文易能猜到,這樣分配任務本身就是故意的,想壓一壓他們。
林興燭、王安、盧壑、巫梨嶽、成績等人都是後起之秀將帥之才。真論能力比張勇、石敢當、馬亦白、李忠等人強了不止一籌。
張勇、石敢當他們能走到今天這個位置,很大程度是入夥早,資格夠老。
統一之戰實際上沒有什麼難度,文易的計劃是用這群老夥計來打,讓他們多立一點軍功,將來好給他們晉升爵位。
國家統一之後,還需要這群老夥計協助穩定政權,等一切準備就緒需要對外擴張的時候。
老夥計們該交權的交權,該之國的之國,該享清福的享清福。
然後把權力移交到林興燭、盧壑他們手上,用他們的才華和能力各自統帥一支大軍征討一個方向。
如果現在就重用他們,等國家一統了,他們各個都是國公權傾朝野,還怎麼用他們?
所以現在的情況就是,他們只能當副手敲敲邊鼓,稍微積累一些功勳,甚至很多後起之秀這一次都沒帶過來。
這些想法文易沒有告訴任何人,也不方便告訴其他人。
當然了,他之所以敢這麼幹,主要是因為威望夠高,不怕手下造反。
再說手下的人都知道他的長遠計劃,統一才是第一步,後續開疆拓土的機會多的是。
不會因為眼前沒有辦法帶兵打仗就覺得沒機會了之類的。
就比如現在的林興燭,雖然很鬱悶,但也不敢在文易面前齜牙咧嘴,只能把氣撒在東郡的守軍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