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典型的戰例還是沙俄,哥薩克騎兵想要效仿前輩,靠速度衝擊敵軍陣營肉搏,被加特林一波送走。
唐國的火器軍之所以能表現的所向披靡,也是有特殊原因的。
一來是各國第一次見到火器,根本就不知道如何防備,說白了就是被唬住了。
二來他進入中原的時機選的很巧妙,桓溫北伐,燕晉兩國的主力都聚集在枋頭一帶。
先是突襲遼東,用火炮摧毀了龍城,活捉了燕國的皇帝和王公貴族。
文易率水路聯軍介入枋頭戰場,記住是水陸聯軍。靠著炮艦的先進性,他就首先立於不敗之地了。
然後就是利用桓溫和慕容垂不瞭解火器的真實威力進行恐嚇。
再加上燕國皇帝和王公貴族被抓,慕容垂先扛不住選擇了投降,然後桓溫也享了。
至於後續晉國為什麼表現的如此不堪……失去了桓溫的二十萬精銳,又失去桓豁的荊州軍,他們本來就沒剩下多少兵力了。
更何況他們也同樣不知道火器的真正作用,選擇了據城而守,活活的把自己變成了火炮的靶子。
如果他們真的有勇氣出城野戰,唐國還真不是那麼容易就拿下他們的。
這也是為什麼打梁益二州文易還要派劉猛這樣的統帥,又給了五萬大軍的原因,實在容不得大意。
不著急攻打秦國也是同樣的道理,苻堅可不是什麼貪生怕死的無能之輩,他是真敢帶著軍隊發起決死衝鋒的。
一旦被他得逞了一次,後面就麻煩了。
所以文易才命李忠親自率領五萬大軍駐紮在兩國邊境,進行防守作戰。
等唐國消化了燕晉兩國擁有了絕對的實力,再去打秦國勝率更高。
這個道理放在嶺南也是一樣的,如果俚人真的鐵了心的躲進深山裡打游擊,他們還真沒有辦法。
這就是當年文易接納冼芸的原因,曲線救國啊。
因為冼芸的關係,他先是順利的用道家思想改造了雷神教,後續又成功把華夏文明等概念植入俚人的思想裡。
前幾年更是透過整訓的名義,對六萬多俚人青壯進行了思想改造。
俚人這個群體對唐國來說就是熟透了的瓜,而文易這次就是過來採摘的。
可以說,沒有冼芸的幫助,就不可能有現在的大好局面,給予她相應的補償也是應該的。
另一方面,是文融自身的原因。套用一句用爛的梗,頗類己。是的,文融才是最像他的那個孩子,不論是長相還是性情,所以他難免會多給幾分偏愛。
當然,他不會因為偏愛就隨便給一個這麼大的封國,關鍵還是能力。文融綜合素質非常高,至少文易覺得相當優秀。
這次奪取嶺南就是對他的一次考驗,不是看他帶兵打仗的能力,而是看他的用人能力。
只要他能協調好唐軍和俚人的關係就算合格,而他完成的確實不錯。
把他放在澳洲東南角文易也放心。
再說冼芸,眼見爭奪皇位已經不可能,就退而求其次想要更多的好處。讓我們離開中原也行,但該有的好處一點都不能少。
等文易滿足了各種要求,她心中的結也解開了不少,心中已經開始謀劃怎麼派人去那邊考察建立落腳點什麼的。
見把她安撫住,文易也鬆了口氣。
他的後宮和子女裡面,就數冼芸和文融最難安排。現在把他們安置好了,後續兄弟鬩於牆的事情就不會發生。
說話間就到了廣州城,文易設宴款待了冼惠和俚人各部的酋長。
第二天談判開始,文易只說了一個條件:“唐國境內律法一體通行,不容許出現任何特例,俚人也需遵守唐國律法。”
一眾俚人酋長高興不已,紛紛表示願意接受唐國的法律。
只有冼惠意識到了這句話的真正含義,面色沉重的道:“俚人的財富、奴僕也必須要放棄嗎?”
文易肯定的道:“唐國沒有奴隸,所有人都是國家的子民,擁有屬於自己的戶籍,你們之前的半奴規矩必須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