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都正襟危坐,聽著他的講話。
“諸位不妨換位思考一下,這一仗該如何打,而燕、秦兩國又會如何應對。”
聞言眾人都陷入了沉思,尤其是軍方的幾位將領更是認真。
等了大約一盞茶的時間,劉猛起身來到沙盤前說道:“桓溫軍強在水師,此戰必然會依靠水路前進,所以他的行軍路線基本可以確定。”
“先打湖陸,然後拿下金鄉,走清水進入黃河。只要這條線路打通,他就可以全面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並且還能透過黃河北岸的支流,深入燕國腹心之地……只要他不冒進,可謂是立於不敗之地了。”
“除非燕國能組建一支水師,把桓溫軍趕上岸,否則就只能被動防守。”
李忠補充道:“但金鄉通往黃河的水道狹窄時常乾涸,為了保險起見,最好能出兵拿下石門要道。”
“如此一來就算是金鄉的清水河干涸,也能從這裡運送糧草。”
林興燭說道:“兩位說的我都同意,等打通前往黃河的水道,桓溫軍就能掌握戰場的主動權。”
“但下一步的進攻目標非常重要,雖然可以進攻的點很多,但如果是我會直搗鄴城。若能打下這裡,北伐大業就成了一半。”
盧壑說道:“我也認為突襲鄴城,速戰速決最好。”
另外還有好幾個將領也支援奇襲鄴城,實在是鄴城離黃河太近了,上岸走一百多地就到了。
劉猛卻否定道:“不妥,鄴城和黃河之間還有一個軍事重鎮枋頭,有它橫亙中間晉國的水師就無法通行。”
“若直搗鄴城就只能走陸路,但晉軍缺少騎兵,而燕國最強的恰恰是騎兵。”
“且鄴城城牆堅固,桓溫又沒有火炮短時間很難攻得下來,必將陷入對峙。”
“到時候燕軍只要以優勢騎兵騷擾晉軍的補給線,就能活活把他們拖死。”
“走陸路無異於以短擊長,乃取死之道。我相信桓溫必然不會這麼做,而是選擇在枋頭和燕軍決戰。”
文易雖然沒有表態,但內心和劉猛是同樣的看法。奇襲鄴城看起來很好,實際上和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沒什麼區別。
賀方也支援道:“我也以為桓溫會把決戰放在枋頭,但勝負難料。雖然桓溫兵力強盛,然燕國也不可小覷。”
“慕容評雖然為政昏庸,但也是一員戰功赫赫的大將,必然會集結全國之力以抗。
“又有慕容垂這樣的帥才在,桓溫想討到便宜並不容易。”
“且秦國苻堅和王猛都是雄才大略之人,不會坐視不理,必然會派出援軍。”
“桓溫想贏只能在秦軍達到之前先擊敗燕軍主力,否則等秦軍到達,他勝算渺茫。”
“不過他有水師之利,只要不輕兵冒進,打不贏還是能撤回去的。”
眾人看著地圖,推演戰場局勢,愈發覺得他們說的有道理,此戰的關鍵就在於桓溫能不能快速突破枋頭防線。
這時很少發言的武橫開口說出了一個誰都沒有留意到的問題:
“諸位有沒有想過,每年的五到七月份以及十二月到來年二月份是黃河的枯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