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第一百六十九章 時隔二十四年的攻心計……
霍翎在丟擲“吞併羌戎”這個魚餌前, 就已經猜到了朝堂眾人會有的反應。
以她如今的身份地位,只要不是那種明確反對她的官員,霍翎都可以重用。
適當給各方勢力分潤一些好處, 才能讓滿朝文武擰成一條線, 勁往一處使。
所以使節團的其他普通成員, 到底是太後黨的人, 還是支援皇帝的人,又或者是宗室、世家、勳貴出身, 霍翎都不在意, 只要各方勢力最後推舉出來的是能辦事的人就行。
真正需要霍翎在意的,只有正副使的名額。
出使羌戎, 確實不會遇到任何生命危險。燕西駐紮著十幾萬精銳將士,給羌戎再大的膽子,他們也不敢對大燕使節團下殺手。
但是,她派遣使節團出使羌戎的目的, 是為了說服李宜春和羌戎貴族,讓他們乖乖放下屠刀, 放棄抵抗,歸順大燕。
李宜春確實是大燕一手扶持起來的,親近大燕的羌戎貴族也不在少數,可親近大燕是一回事, 徹底併入大燕、成為大燕的一個州郡又是另外一回事。
霍翎和李宜春這些年一直保持著通訊, 可私交歸私交,真要讓李宜春乖乖俯首稱臣,李宜春心裡會沒有點兒別的想法嗎?
他真的像他在信中所表現出來的那樣心向大燕,不貪戀羌戎首領的權勢地位?
怕是不見得吧。
所以這回出使到底能取得多大的成果,就看使節團能做到哪一步了, 尤其是看正使能和李宜春談判到什麼地步。
這個出任正使的人,不僅要足夠熟悉羌戎的情況,還要有勇有謀,能言善斷。
畢竟羌戎王帳與大燕京師相隔太遠了,霍翎只能定下一個整體談判基調,在很多細枝末節上,都需要正使和李宜春接觸過後,按照實際情況做出決斷。
能夠同時符合這幾個條件的人少之又少。
而在僅有的符合條件的人選裡,宋敘是唯一一個,有過不止一次出使經驗,還曾經深入過羌戎王帳,與李宜春打過交道的人。
霍翎並不懷疑宋敘的辦事能力,只是宋敘的立場,難免讓她遲疑。
斟酌片刻,霍翎提筆,在白紙寫下幾個名字。
名義上的正使不能是宋敘。
靖國公老成持重,又向來有分寸,有他這個正使在上頭坐鎮,底下人也能放下做事。
邱鴻振在工部左侍郎的位置上待了也有快十年了,差不多是時候立個功勞,挪一挪位置。正好他在燕西做過幾年縣令,塞進使節團當個副使也合適。
還有一位副使,霍翎定了祝青雲。
當看到這份名單時,宋敘是什麼想法,丁景煥不清楚,但丁景煥心裡的想法很複雜。
以宋敘的能力和資歷,其實是完全足以勝任正使一職的。
宋敘是文盛安的學生,還是陛下的老師。
在太後和文盛安相爭之時,太後可以完全信任宋敘的立場,放心重用宋敘。
但在太後和陛下相爭之時,太後已經開始不信任宋敘的立場了。
……
正副使的人選定下來後,各方勢力的角逐也差不多告一段落了。
使節團裡,除了祝青雲外,還有桑玄清等好幾名女官。她們名義上是奉霍翎之命跟隨使節團,實際上是代表暗閣前往羌戎,接觸暗閣安插在羌戎裡面的釘子,為談判提供情報便利。
臨行前,霍翎單獨召見了幾位正副使,與他們各自密談交代一番。
使節團帶著國書浩浩蕩蕩離開了京師。
與此同時,駐守在燕西和燕北的軍隊,也都配合著使節團的行動,開始加強巡邏和換防,用兵鋒保持著對敵人的威懾。
而在使節團正式出發之前,燕西這邊早就有官員奉太後之命,在私底下會見李宜春和一些羌戎貴族,與他們進行初步交涉,試探他們的態度。
對於這種情況,有人激動歡喜,有人悲憤交加,也有人在心裡打起如意算盤,頻頻向燕西官員示好。
當然,也有一小部分人出於各種利益考量,悄悄給大穆那邊去了信,想要請大穆出兵幫助羌戎化解危機。
——不管出於什麼原因,大穆都不會希望看到大燕吞併羌戎的。
幽暗的王庭裡,一張鋪著虎皮的座椅上,李宜春右手擎著額頭,正在閉目養神。
“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