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這些嚴黨之外,還有自稱是正義之師的清流。但是嚴嵩倒臺後,清流的領導人上了臺成為了內閣首輔後,清流的聯盟也就土崩瓦解了。
徐階為首的勢力因為保守和守舊,被外人稱之為舊黨。和徐階不對付的高拱為首的敵對勢力,因為主張變法革新,所以被大家稱之為新黨。
當初嚴嵩主政的時候,嚴黨和閹黨把持朝政,清流只能在一邊抗衡。當時嚴黨佔四成,閹黨佔三成,清流最多隻有兩成,其他的都是一些牆頭草。
徐階上臺後,兼併了原來的嚴黨勢力,允許和預設了一些中間派,這才導致高拱和徐階的決裂。
這時候閹黨不但沒有受到打擊,而且利用這機會壯大了不少。當時的形勢是徐階為首的舊黨佔全部勢力的二成半,高拱為首的新黨佔二成左右,閹黨佔三成半,其他的都是中間派或者牆頭草。
徐階下臺是必然的,所以大家都以為高拱要主持大局的時候,橫空出世了一個張居正。
張居正是徐階的弟子,也是舊黨的中堅力量代表。但是張居正比一般的舊黨開明,又比新黨的人穩健。
他的出現阻礙了高拱發展長大新黨的計劃,也讓舊黨的人看到了希望。
最重要的是隆慶皇帝看好張居正,想把這個張居正留給自己的兒子未來的皇帝。
這樣一來張居正比高拱更加有前途,大家紛紛把賭注押到了張居正身上。
張居正和高拱相比有這麼幾個優點,第一,張居正比高拱年輕。高拱最多幹個五六年,就要回家養老了,張居正至少可以控制局面至少十五到二十年。
自從出了嚴嵩的事情後,皇帝和皇室的人特別注意內閣大臣的年紀問題。
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年過七十不能擔任內閣大臣。不能像嚴嵩那樣,八十多了還要佔著內閣首輔的位子不放手。
為此高拱在年齡上就比張居正吃虧。第二,張居正的主張比較穩健,沒有高拱的主張那麼激烈。
朝廷需要慢慢的轉換,而不是大刀闊斧的改革。一些人一些事涉及到各方面的勢力,不可能一下子辦好。
張居正的主張是一步一步的來,而不是像高拱說的一步到位。光是在主張上,皇室和各方勢力都站在張居正這一邊。
第三,張居正為了**瀟灑,又是大地主家出身,不想高拱是窮苦人家的孩子出身。
從本質上來說大家也看好有身份有地位的張居正,不喜歡窮酸又有點仇富的高拱。
第四,張居正為人比較穩重,不會輕易發火。不像高拱這個老頭子,動不動就發脾氣罵人。
高拱仗著他曾經是隆慶皇帝的老師,仗著他的年紀和地位,經常訓兒子一樣罵人,就連隆慶皇帝的面子也不給。
面對著這個壞脾氣的高拱,大家寧願選擇溫和的張居正。就算大家都看好張居正,就算隆慶皇帝已經確定了內閣大臣中的排名,但是高拱的勢力依然不可小看。
高拱多年來了經營,再加上他名義上是內閣首輔,也就是百官之首,所以張居正不敢真的正面和高拱鬧翻。
他在錦衣衛內部有勢力有可能,這一點一點也不稀奇。譚綸作為高拱的得意弟子,新黨最看好的未來領導人,他們對譚綸的好友秦泰有所照顧是很應該的事情。
難道他們真的是高拱的人,高拱也開始關注這筆寶藏了?第二,這群早一步來到這裡的錦衣衛真的有可能是錦衣衛中的幫閒,而且是沒有訓練好的新人。
這些人不但沒有軍人的樣子,而且欺善怕惡,簡直就是一群地痞**。
錦衣衛怎麼說也是軍隊出身,絕對不可能訓練出這種士兵。看來這些人真的是臨時湊起來的,一點戰鬥力都沒有。
要是真的遇上白蓮教的人的話,這些人不但不能用,而且要防止他們動搖軍心,甚至於叛變投敵。
在戰場上動搖軍心或者叛變投敵的話,後果十分嚴重。怪不得古代的將軍為了震懾大家,經常把一些犯了小錯的人從重處罰甚至於直接殺頭,目的就是讓大家不敢輕易亂來。
這些人既沒有受過軍事訓練,也沒有對敵經驗,上了戰場絕對不行。看來需要派出展小小,抓緊時間集訓這群人,不然的話等白蓮教的人來了的話可就好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