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秋說微軟不重視網際網路,其實並不準確,因為微軟不是不重視網際網路,只不過眼光看的太長遠了,以至於忘了腳下的路——他們雄心勃勃的想搞光纖寬頻,看不上撥號上網的窄帶網際網路。
微軟內部有一個部門,叫做高階消費技術研究小組,簡稱ACT,專門研究如何提升Windows作業系統的利潤,早在1992年的時候,這個小組就提出了一種極具前瞻性的寬頻網際網路戰略:用巨型伺服器儲存所有資訊,然後透過光纖寬頻,向使用者提供影片點播、網上購物、網路遊戲等高附加值內容。
比爾蓋茨非常喜歡這個戰略構想,為此專門成立了一個名為“荷馬”的技術小組,想要制定一種適合家庭使用的遠端資訊通訊標準,簡稱RIP,1994年比爾蓋茨結婚前,花了5340萬美元建造的豪宅裡,就用到了部分RIP裡的技術。
RIP專案的負責人名叫馬林埃勒,他想設計一個高度靈活性的客戶端軟體,讓使用者透過它和伺服器互動,簡而言之,就是要做一個瀏覽器,但在1992年的時候,全世界幾乎沒人知道怎麼開發瀏覽器,馬林埃勒摸索了幾個月之後,發現傳統程式語言,不管是C還是Forth都無法滿足自己的需求,必須要開發一門全新的解釋性指令碼語言。
但是ACT的主管內森邁佛德對開發新語言沒有興趣,馬林埃勒只好頂著壓力自己研究,並且做出來了一些成果,然而好景不長,在1992年12月份的時候,微軟從一家破產公司裡挖了個管理型的人才過來,這傢伙是個狂熱的寬頻網路推崇者,上班之後沒過多久,就把基於窄帶網路的RIP專案給砍掉了,轉而去搞基於寬頻網路的MSN專案。
就這麼陰差陽錯之下,微軟連續錯失了瀏覽器和指令碼語言的研發,在接下來的3年時間裡,昂貴的光纖寬頻遲遲無法推廣,便宜的撥號上網卻大行其道,MSN始終是個空殼子,但比爾蓋茨很固執,又呆在遠離矽谷的西雅圖,堅持認為寬頻網路才是未來的發展趨勢,窄帶網路無利可圖。
5月初的時候,微軟召開了一次例行的董事會,加州門洛帕克市科技風險投資公司的戴維馬夸特是董事會成員之一,在會議結束之後,他將一份iView瀏覽器的複製交給了比爾蓋茨,提醒道:“比爾,如果你在矽谷的話,就知道網際網路已經無處不在了,我建議你親自上網看看。”
戴維馬夸特是微軟的早期投資人之一,加入董事會已經很多年了,比爾蓋茨非常信任他的眼光,於是在百忙之中抽了一會時間用iView上網,但一會時間最後變成了10個小時,當關掉瀏覽器之後,他立刻寫了一份備忘錄,用公司內部郵件系統傳送給了所有管理層,其中第一句話是:“現在,網際網路是我們的第一要務!”
必須要成為第一要務……
因為瀏覽器和網際網路內容都是跨平臺的,在同一款瀏覽器下,使用者不管使用什麼作業系統,都可以得到一模一樣的體驗,而微軟在網際網路技術和標準方面一片空白,如果任由網景和驍龍發展下去,後果不堪設想……
接下來幾天,比爾蓋茨以雷厲風行的姿態,將很多研發部門進行了重組,然後釋出了動員令:我希望每一個產品計劃都儘量首先考慮網際網路這一至高無上的目標,使安裝了Windows的電腦成為網路使用者的最佳選擇,這樣我們的資產才能保值和增值。
為了配合動員令,比爾蓋茨要求在已經基本完工的Windows95裡整合MSN撥號上網服務和與之相配合的瀏覽器,把Windolass收購的瀏覽器實在太爛了,本來打算以附加光碟的形式提供給使用者,但現在大BOSS發話了,只好臨時再找一個合適的替代品。
替代品總共就兩個,一個是網景的NetscapeNavigator,一個是驍龍的iView,前一個去年接觸過,被拒絕了,而且正在謀求在納斯達克上市,購買的代價太大,所以iView是最佳選擇,比爾蓋茨喜歡iView,但非常排斥開源軟體思想,因此想要把驍龍給收購了。
開價20萬美元買閉源許可是微軟收購小公司的慣常伎倆,如果對方懾於微軟的名氣和實力,乖乖同意的話,皆大歡喜,如果對方不同意的話,就派一個龐大的談判隊伍過來,用幾周甚至幾個月的時間談判,耗的對方精疲力盡,人心惶惶,然後再以最低廉的價格搞定。
這種法子從1980年收購DOS開始,就一直屢試不爽,很多小公司明知道是套路,卻無法抵抗,因為雙方實力差距太大了,如果同意收購,最多少賺點錢,如果不同意收購,微軟一旦推出類似產品的話,就血本無歸了。
可惜這招對穿越黨無效,杜秋很清楚微軟的底細,在看過陳大猷發過來的電子郵件之後,只回復了一句話:“把他們忽悠到中國來。”
AOL要預裝iView的訊息傳出去之後,陳大猷一夜之間成了矽谷的紅人,投資的、採訪的以及投廣告的紛至沓來,本來就忙的不可開交,於是從善如流,等微軟的那兩個員工再次登門的時候,他連對方的報價都沒聽,就直接寫了個地址,說道:“iView是杜秋開發的,你們要麼去中國找他,要麼別過來了。”
周元則在旁邊補了一句:“杜秋是個很有榮譽感的人,你們最好派個有身份的高層去中國,否則可能見不到他的面。”
陳大猷和周元在美國忽悠微軟的談判代表時,杜秋正在絞盡腦汁想著如何忽悠新華社。
劉運來把杜秋的文章帶回京城之後,最初並沒有什麼動靜,但過了一週之後,他開始頻繁的打電話和杜秋討論如何創辦一個“入口網站”,而從討論中,杜秋得知了一個讓很多網民深惡痛絕的東西。
1994年新華社香港分社那3個傢伙準備搞國中網計劃的時候,為了讓CIC順利拿到控制網際網路的許可權,處心積慮的炮製了一份白皮書出來,把網際網路比喻為傳播病毒的平臺,會危害國家主權,毒害民眾身心,因此必須對其中的資訊加以篩選和遮蔽,CIC雖然失敗了,但這份白皮書卻遞交到了有關領導的案頭上,最終導致了一個眾所周知的後果,那就是防火牆……
杜秋對政治沒有興趣,但是如果被困在一個池子裡,怎麼可能成為網際網路之王?
所以必須要儘可能的把這份白皮書的影響力降到最低!
…………
注:比爾蓋茨是在1995年5月26日發表備忘錄的,書中因為情節需要,提前了幾天,並更改了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