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PC軟體市場比作一盤象棋的話,作業系統相當於“帥”,辦公軟體則相當於“車”,是衝鋒陷陣最得力的工具,不可或缺,秦牧的工作雖然不涉及作業系統本身,但卻極為重要,因此杜秋不僅給了他10個招募名額,還把李建華和徐永睿也安排過去輔助。
安排好PC市場的開發計劃之後,杜秋開始講起了伺服器市場,說道:“就像小吳所預測的那樣,隨著互聯的發展,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要建設自己的站,建站必須要有伺服器,而伺服器必須要有三個東西:作業系統、web伺服器軟體以及資料庫軟體。”
他在寫著伺服器三個字的圓圈裡畫了一道紅線,把一側塗紅,寫下了Linux的名字,說道:“IBM、SUN、微軟等大公司的商業作業系統和我們沒有競爭關係,我們需要與之競爭的只有Linux……”
小吳抬了抬手,提醒道:“還有同門師兄FreeBSD。”
“FreeBSD並不是競爭對手,而是盟友,因為BSD許可證遠比Linux採用的GPL許可證寬鬆,我們可以直接從他們那裡拿程式碼過來用。”杜秋笑著做了個類比,說道:“我們現在相當於赤壁之戰時的劉備,他們是孫權,雖然家底都不豐厚,但抱團的話還是能和Linux抗衡一下的。”
小吳一想也是,抿嘴笑了笑,示意他繼續。
“美國有一個科研機構,叫做NCSA,全稱是國家超級電腦應用中心,在1993年開發了一款叫做Masic的瀏覽器,這個大家都很熟悉,後來演化成了景。事實上除了Masic,他們還開發了一款叫做NCSAd的web伺服器軟體,這是免費的開源軟體,在互聯上很受歡迎,在我離開美國是時候,有一個研發小組以此為基礎,釋出了一款執行在Linux上的web伺服器軟體,叫做Apache。”
杜秋在白板上寫下了Apache的名字,說道:“如果我預估沒錯的話,這將是一款殺手級的應用軟體,能極大的推動Linux發展和壯大。”
這是事實,Linux在1.0之前只是駭客手中的玩具,1993年的時候只有2萬左右使用者,1994年釋出1.0之後開始朝商業應用方面發展,但因為缺少殺手級應用軟體,一直不慍不火,直到1995年4月出現了Apache,Apache在短短一年之內席捲全球,成為市場佔有率最高的web伺服器軟體,助推Linux的使用者爆炸式增長,從2萬變成了50萬,一舉奠定了開源作業系統龍頭老大的地位。
杜秋為了強調,特意用水筆在Apache上畫了好幾個圈,警告道:“大家一定要記住,互聯時代的商業規則是贏家通吃,而對開源作業系統而言,贏的方式只有一個,那就是儘快形成規模,聚攏最多的程式設計師和廠商,形成良性的生態系統,所以如果我們想有所作為的話,必須儘快擁有自己的web伺服器軟體以及資料庫軟體,這樣才有和Linux抗衡的資本。”
一直沒怎麼說話的何力行說道:“這個Apache既然是開源的,我們可以移植到BSD上。”
“這個不用我們親自動手,很快就會有人移植的,到時候直接用就行了,所以關鍵不在Apache,而在資料庫軟體。”杜秋像剛才問秦牧一樣,指了指小吳,問道:“給你半年的時間去做這個資料庫,要多少人?”
“杜總如果參與開發的話,我只要3個人,如果不參與的話,我至少要10個人,而且不要沒有經驗的應屆生。”
“我會全程參與的,給你8個招人名額,只招應屆生,為未來儲備人才,薪酬標準和秦牧那邊一樣。”
經過之前兩個月的電子郵件溝通,小吳很清楚杜秋在資料庫方面比自己更厲害,聞言大為興奮,端起咖啡杯,隔著顯示器做了個敬酒的動作,說道:“杜總,祝我們合作愉快。”
杜秋回應了她一個致意的手勢,然後用水筆在BSD三個字母上畫了個圈,分配了最後一件事:“何工,整合4.4BSD和FreeBSD的工作就交給你了。”
當初招募的時候,陳大猷問杜秋他這幾個朋友什麼水平,杜秋說他們有一流的天賦,卻沒有一流的機遇,所以都蹉跎了,這話並非虛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內IT行業幾乎一窮二白,從教育到商業,從體制到文化,統統沒有成型,秦牧等人即不缺天賦,也不缺勤奮,如果養在大海里,會變成鯨魚,但呆在小池塘裡,最終只能當條鯽魚。
不過這個評價對何力行不太合適,因為他在美國讀完碩士之後,又在那邊工作了兩年,1994年才因為家庭原因回國的,技術和視野都不差,是5個人中水平最高的一個,他點了點頭,說道:“我認識兩個曾經參與過FreeBSD開發的朋友,可以招過來。”
“可以。”
“他們倆一個是美國人,一個是在加拿大讀書的留學生。”何力行有些侷促的抓了抓頭髮,說道:“美國人工資要求可能比較高,留學生要等到8月才能回國。”
杜秋不願意破壞公司的薪酬結構,說道:“你先聯絡一下問問,那個美國的朋友如果願意來中國,就給他和你一樣的工資,如果不願意來就算了,留學生也一樣,8月回來並不是問題,我們這個專案要做很久。”
“我等會發郵件問問。”
杜秋把所有人的工作都劃分好了之後,把水筆遞給姜丹楓,說道:“我給大家一個星期的時間做準備,5月4日之前去雲城報道,秦牧和小吳有招聘任務,可以延後一週。有沒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