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當初這個聯姻開展的並不順利。彼時西北一帶好幾個關口受周邊小國侵擾,戰火不停。而中原東北部罕降澇災,東麗又選擇在此時開戰,打了數月,雙方一直僵持不下。
皇甫要在這個時候聯姻,中原根本撥不出多餘的軍隊和物資;況且西邊局勢一向混亂,難保這場聯姻背後真正的目的不是藉機安插眼線。
所以最初中原並沒有同意這樁婚事。
被拒婚後,皇甫派了一支隊伍出使中原,不談聯姻只求成為中原屬國。
這麼一說,局勢一下子變了。
西關連年小戰不斷,除了關外部族太多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西關外的族群大多男女皆兵,武力建國,天生善戰。中原人在體能上佔不到半分優勢。
若皇甫成為屬國,邊關安定也就成了他們的職責之一。比起中原自己的軍隊,皇甫小國能撐幾十年,從體能和經驗來說,他們無疑是最適合把守西陲邊關的人選。而且西關原有的屋子軍隊還算充沛,皇甫附屬也不需要再另開國庫。
朝廷因此動了。
然而令人沒想到的是,皇甫族不僅驍勇善戰,他們族的女子也不比中原的遜色。
原本作為聯姻的皇甫族女子,再被拒婚後跟著使團一同入京。這女子樣貌普通,可是性子活潑直爽,和中原內秀的風格截然不同,讓在場一眾人記憶深刻。而宮宴上,她一曲雙刀舞更是讓正值壯年皇帝再也挪不開眼。
如此一來,屬國談成了,聯姻也成了。
但是容氏就不高興了。
皇甫氏入宮後雖不是三千粉黛無顏色,但外族女子進宮才一年就獲封四妃之首也是第一次。且這個皇甫氏不僅把皇帝哄的服服帖帖,更是收服了大部分後宮宮人的人心。
據說容氏曾想拉攏夏侯聯合大臣打壓皇甫。可是夏侯的意思,皇帝對後宮妃嬪一直是雨露均霑且子嗣繁盛並沒有明顯偏愛誰。
而皇甫屬國培養了一批同樣驍勇的中原軍隊,邊關屢獲捷報,皇帝晉位分以示賞罰也是應該的。
夏侯找不到理由打壓皇甫,各部大臣自然也不會多這個嘴。容氏的氣沒地兒出只能在後宮對著皇甫氏處處挑刺,可偏偏這個皇甫氏將恭敬謙遜做的淋漓盡致,讓人一點錯處都挑不出,反而惹得旁人編排容氏小氣。
兩年後,皇甫氏誕下一個皇子。皇帝大喜,不等他成年直接封了親王。皇甫氏建議皇帝安撫皇后,立其長子為太子,以免朝廷對皇甫族有看法。
次年,皇甫再孕,皇帝出於穩定外戚和皇甫氏思鄉的考慮,接受皇甫舉國投降,並允許三位皇甫氏的至親常居京城以便時常進宮陪伴,而其中一位就是皇甫礫的母親。
至此,中原世家從兩族較量變成三足鼎立。
而事情走向極端也是從這時候開始的。
皇甫氏這胎是個公主,兒女雙全,皇帝高興的不得了。正巧,西北關傳來捷報,說皇甫軍幫助西北關退敵至伏河以北,相當於把常年進犯的北部小國打回老家。大大緩解了北部長達十幾年的亂局。
因而皇帝賞了西關候位給皇甫,讓其執掌整個西陲。這樣一來相當於將整個西陲邊關交給皇甫軍。
普通人說到此事,大多認為邊防交給誰不是交,皇甫軍和其他軍營有何區別?
可是朝廷,特別是兵部的人卻明白,邊關遙遠,那裡的人又都是常年同生共死的關係,因此軍隊裡,特別是這些遠在邊地的軍隊裡,將士不認皇帝之認將軍。
換而言之,皇甫侯爺就是西關的王。
而宮裡,龍體隨年齡而逐漸衰老。這本沒什麼,可皇甫氏偏偏保養得極好,不僅容貌沒什麼變化,體態良好,整個人更是透著股蓬勃的朝氣。
有人問起,她只道是中原人太懶不愛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