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乾村自古以來的規矩,橫死之人不能進村,並且三天之內必須下土,所以趙青山的遺體沒有回家,只能放在村口。
李小梅沒有錢,只能以五袋米的代價讓村裡的木匠幫她做了一副最便宜的棺材,第二天趙青山就下葬了。
至始至終,趙亮都沒有發覺什麼。
只是經常問李小梅“爸爸去哪兒了?”
李小梅一直哭著回答“爸爸去了很遠很遠的地方,很久很久以後才會回來了。”
......
趙青山不在了,所有的重擔都壓在了她的身上。
她從鎮長那裡已經知道昨天趙青山遇難的時間,不難猜出趙巖已經入學成功,所以趙巖那裡在一年之內不需要擔心。
但是一年之後,趙巖的生活費將成為最大的問題。
她們夫婦二人即便是省吃儉用,拼了老命也未必能湊夠趙巖一年的生活費,更何況現在只剩下她一個人了。
其實趙青山的計劃裡,是還要再拖幾年的,那樣會更穩妥一點,只是趙巖出生早了,現在已經八歲,無法再拖了,所以不得不在沒有充分把握的情況下送趙巖去學院。
不是沒有想過把希望寄託在趙亮身上,但趙亮明顯比趙巖差了不止一點半點,所以只能是趙巖。
但送去之後,趙巖的生活費將是一個很大的難題,為此,趙青山失眠了很久。
現在趙青山不在了,她一個弱女子,更是不知道該如何去賺那麼多的錢。
她想到了找親戚朋友借,然而她沒去借也能猜到借不到,即便是借到了,也不會太多,估計一年的生活費都不會夠,更何是四年的。
但生活的重擔,她必須挑起來,畢竟還有兩個孩子,那兩個孩子是丈夫生命的延續,她必須讓他們成長起來,讓丈夫的血脈繼續延續下去。
她不能讓丈夫的心血白費了。
如果她弄不到趙巖往後四年的生活費,那丈夫一輩子的心血就白費了。
他的丈夫一輩子的願望就是趙巖學有所成,有朝一日光宗耀祖,她決不能因為丈夫去世了就讓趙巖回來,她必須讓趙巖安然的完成五年的學業。
“至少要堅持五年!”
否則丈夫就白死了,死也不會瞑目的。
心裡的信念無比堅定,然而想了很久也沒有想到什麼法子。
生活的重擔,丈夫死去的悲痛,讓李小梅幾日間彷彿老了十歲,不到三十的她,兩鬢的頭髮多了幾根白髮。
......
接下來的幾日,她把自己想到的法子都使用了:
她找過趙青山的母親,然而這位母親連兒子死了都沒來,更何況是兒媳婦,直接一文錢都沒有給。
那個小兒子,也就是趙青山同母異父的兄弟,知道這是趙青山的妻子之後,差點沒打李小梅,還是李小梅跑得快了。
她沒有辦法,本村的一家一家的借遍了,也不過借了兩千個銅幣,也就是二兩銀子而已,遠遠不夠趙巖一年的生活費。
而且這是第一次,第二次,她不可能還借得到了。
當然,不管多少,這次借錢的人,她都記在了心裡,趙青山一直都說:不能欠人情,欠了就要還。
趙青山說過的每句話,她都記在心裡。
所以現在借給她錢了的,無論多少,她都記在了心裡,以後趙巖真的發達了,就讓趙巖去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