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被嚇了一跳,面面相覷後,金孝元聲音顫抖,不敢置信地問道:“真的嗎?”
柳成龍斬釘截鐵地說道:“當然是真的!
學生跟他們都談過,感受到他們拳拳忠義之心。只是時機未到,學生不敢叫他們寫下誓約書。
但是學生敢肯定,只要我們手握大義,釋出大王教令,這些忠義之士定會欣然從命。站在我們這邊的,將是一萬五千名訓練有素、無比精銳的忠義之師。
有了他們的支援,我們何事不成?”
前廳室內又是一片寂靜。
在座的人都在心裡盤算著自己的利弊得失。
算來算去,好像有幾分勝算。
只是有可能要暫時離開漢城,遠赴中部山區,臥薪嚐膽一段時間,與明國周旋。需要堅持到他們熬不住,主動求和。
需要堅持多久,實在不好說。少說要堅持一年,說不定要堅持三五年。
在中部山區堅持,日子到底有多苦,誰也不知道。
戊辰之變,大家都吃了不小的苦頭,但是隻要能及時跑到江華島去,靠著明國人,吃飽穿暖不成問題。
可是一旦遠赴中部山區堅持,就真的要吃大苦頭了。
值不值的?
有人覺得值!
吃個一到五年的苦,能立下不世之功,然後傳給世代子孫,延綿數百年。辛苦我一人,興盛我一族。
這買賣值!
有人覺得不值,而且風險很高,搞不好全家死光光,合族滅絕。
對於明軍的真實實力,這些一直躲在江華島,等全境基本平定後才離島的官員們,根本沒有親眼目睹過,只是根據種種跡象,以及個人的經驗做出各自的判斷。
有的判斷實力一般。
在明軍的宣傳裡,他們剿滅的朝獻賊軍,如何殘暴,如何戰鬥力強,明軍和朝獻新軍抱定報效國家的精神,勇於犧牲,這才剿滅賊軍。
於是某些朝獻官員覺得,剿除烏合之眾的草寇賊軍,還這般費力,那明軍戰鬥力也很一般。
有的判斷實力強。
他們覺得草寇賊軍再是烏合之眾,分佈各地也有三四十萬。就算三四十萬頭豬,到各地去抓,也要耗費很長的時間。
明軍帶著朝獻新軍迅速剿滅賊軍,實力不菲。
眾人各有各的的心思,各有各的算計,最後李山海總結一句:“現在最關鍵的是抓住大義。”
鄭澈皺著眉頭說道:“大義就是廢李昖,立新君。可是如何廢立?總不能是臣子廢立君上吧?”
柳成龍看到幾人終於有達成一致的跡象,連忙說道:“朝獻國內,還有一人可以廢立朝獻君上。”
“誰?”眾人齊聲問道。
“我!”
一個聲音從後廳裡傳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