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昖看著連茅草屋都沒有幾座的王京,心裡那個氣啊。
開朝會,在哪裡開?
人家丐幫開會都還有個破廟,我們朝獻君臣開朝會,在茅屋開?
還你孃的安撫萬民,你們這些蟲豸,有這本事嗎?
李昖君臣實在沒地方住,只好在明軍帳篷裡住了兩三個月,終於住上有屋頂的房子。
有了寬敞場所,三百多位碩果僅存的官員們為了各自的官職,開始大吵起來。
戊辰之變,我家破人亡還一心報國,為君上覆國和明軍平叛任勞任怨,憑什麼不能做禮曹判書?
就你家破人亡?好像誰沒家破人亡似的?當初是我揹著君上逃到江華島的,是我第一個聯絡明軍,給大家找到安身之處的,我又是朝獻君臣第一個踏上本土土地的。
我這麼高的功勞,就不該做兵曹判書嗎?
李昖的腦仁子都要被吵沸了,乾脆尋了個入朝覲見的理由,帶著沈義謙和鄭仁弘等被痛罵為賣國賊的臣子們,離開漢城。
他們一走,加上明軍不停地撤軍,觀國政使司又駐在城外,漢城的氣氛頓時活躍浮躁起來。
這天冬日暖和,一群心懷大志的朝獻大臣們相聚在小滄亭。
小滄亭位於城北員山。
這裡離漢城十五里,原本是一位官員致仕修建的,只有五間屋子,一處閣廳。靠近漢江,有山有水,景緻還不錯。
但它有些偏遠,太平時朝獻的達官顯貴、名士大儒們,有更好的去處聚會,這裡根本不屑一顧。
戊辰之變,小滄亭因為地處偏遠,僥倖從賊軍和戰火下儲存下來。
物以稀為貴,作為碩果僅存的漢城附近風雅之地,小滄亭成了朝獻大臣們經常相聚的地方。
五間屋子被擴建為十幾間屋子,閣廳被修成兩層樓,每層可分為內外兩間。廚子僕人都安排上了。
朝獻各地的稻米和雞鴨牛羊豚兔,還有明國海商運來的各色海鮮、瓜果和美酒,這裡都能找到。
今朝有酒今朝醉!
二樓的外廳裡,領政李山海坐在上首位置。
他是北人黨黨首,也是朝獻知名大文學家,名氣都飄到明國去了。
左邊上首位是左議政金孝元,東人黨黨首。他是朝獻性理學者,程朱理學的狂熱分子。坐在他下首的是同黨大司憲崔永慶。
右邊上首位是右贊成沈忠謙,西人黨黨首,他不僅是王大妃沈氏的弟弟,也是沈義謙的弟弟。
沈忠謙也是著名性理學者,但是跟金孝元理念不同,所以勢不兩立。
下首坐著他的同黨禮曹判書鄭澈。
再下面坐著都承旨柳成龍,他不到三十歲,朝獻朝堂上的少壯派。
“諸公,現在是大好時機!”柳成龍跪坐在蒲團上,雙手撐著地面,身子向前,語氣非常焦急,也非常誠懇。
“我們必須奮起勇進,恢復兩班,安撫萬民,再造朝獻。”
李山海捋著稀疏的鬍鬚,不急不緩地問道:“好時機?柳承旨怎麼知道是好時機?”
“而今明軍撤走大半,只剩下不到五千人,駐紮在城外觀國政使司。現在維持漢城和地方的,全是朝獻新軍,足足五個團,一萬六千人。
我們只需振臂一呼,拿出王大妃的令書,另立新君,再關閉城門,明軍就奈何不了我們。”
“奈何不了我們?”鄭澈不滿地說道,“明國的大軍和火炮一到,我們就會變為齏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