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我去吧,油庫我熟。”
胡大貴自告奮勇。
“行,你拎個壺去。”
這年頭的農場,私人用點汽油或者柴油,沒有花錢買的,都是找人要。
要不說這是個人情社會呢。
這一壺就是五公升,能用好幾天。
有了自制增氧機,盧昌華心裡舒坦了許多。
八九月份雖然還是有雨,可是氣溫很高。
水庫裡缺氧就難免了。
前段時間也偶有浮頭現象,如今有了增氧機,浮頭現象越來越少。
每天十點左右就開啟增氧機,一直開到下午的三點半左右,每天五個小時,雷打不動。
由於放氣量小,氣罐裡的進氣和出氣基本保持平衡,發動機以怠速一檔轉動,基本能滿足日常使用。
每天油耗不超過兩升。
一場秋雨一場寒。
九月上旬開始,只要一下雨,天氣就變冷起來。
今年的秋收依然在有條不紊的準備著。
此時的盧昌華也在檢視自己的收穫。
二十三垧飼料地,其中大豆五垧,玉米兩垧,都打成了青飼料,拌魚食了。
如今地裡還剩大豆十垧,玉米六垧。
大豆要在十月上旬收割,而玉米在十月中旬左右。
只有到了這個時間段才能成熟。
雖然農場的機械化收割很省人力,可是浪費也很嚴重,尤其是在秋收前下過連天雨的年份,收割機就沒法下地了。
如果強行機械收割,要麼就是高茬收割,尤其是大豆,很多豆茬上還留有四到六個豆莢,這就造成了大量糧食浪費,還會導致減產。
有人問,為啥要高茬收割?低點不行嗎?
如果放低收割,則會有很大的機率把大豆的秧子連根拔起,帶著泥土一起進入收割機裡。
這樣收割的大豆就會粘上泥土,變成“泥花臉”,在銷售的時候,等級變低,或者沒人收購,造成損失。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只要田地泥濘,收割機無法正常作業,就只能人工收割。
今年的情況,人工收割的地塊比例還是很大的。
至於盧昌華的這塊飼料地,還算是好。
雖然雨水大,可都排進了水庫,地裡倒是乾爽的很,這樣就能機械收割,自己也能省心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