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也被完整的記錄下來。
形成了節目的後續。
節目一播出,這反響可想而知。
廣大市民這下就像找到了主心骨一般,紛紛來到電視臺反應問題。
盧昌中根本就忙不過來,讓人專門接待。
把問題先記錄下來,節目組篩選。
專門找那些涉及到民生的事。
比如,大街上的垃圾兩個月沒人清理。
比如,醫院亂收費問題。
一時間,每週一期的《犄角旮旯》名聲大振。
不僅市裡領導每週都要觀看,廣大市民也盯著結果。
一時間,北寧新聞這樣的拍馬屁型的節目就沒人看了。
每週五《犄角旮旯》一播出,收視率直線上升。
隨著《犄角旮旯》線索電話的公佈,那部反應問題的電話就沒閒著過。
節目組的規模也逐漸擴大。
從當初的四個人,一下就發展到了三十多人。
電視臺還專門劃撥了一棟二層小樓,用於專題部的辦公。
專題部也從一個臨時部門變成了一個正式編制。
盧昌中藉著勢頭,把節目組的主要成員安排了編制。
楊潔成為北寧市電視臺專題部的正式職工。
她的工作關係也正式轉了進來。
隨著《犄角旮旯》的大火,省臺也看到了這個節目的潛力。
正在他們研究要不要引進這個模式的時候,哈市臺當先做了一檔類似的節目。
這下省臺尷尬了。
盧昌華和王瑤也很關注大哥的動向。
得知現在很火的節目《犄角旮旯》是大哥主抓的,盧昌華很高興。
“這個節目不錯,咱們要支援,上點廣告吧。”
“行啊,反正今年的飲品新廣告也該上了。”
當盧昌中接到弟媳婦的電話,得知他們昌和要在節目裡投放廣告,他就樂了。
“呵呵,弟妹啊,我們可早等著你們贊助了,派個人來談談吧。”
沒過幾天,《犄角旮旯》節目前後就貼上了藍精靈飲品廣告。
這下可不得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