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才到了共青城。
共青城八四年才正式命名。
以前叫共青墾殖場。
當年滬海的九十八名共青團志願者,來到鄱陽湖畔墾荒。
墾荒點被命名為共青社。
其後共青社與金湖農場合併為德安國營共青綜合墾殖場。
後來,共青墾殖場的總部從金湖遷到南湖。
共青墾殖場養殖板鴨,銷往港島市場,年產十萬只。
後來用幾十件羽絨背心開拓出了羽絨產業。
八八年的共青城,已經建設的初具規模,完全就是一個小城鎮的樣子。
雖然共青城名字叫城,可它的級別依然是一個墾殖場,和盧昌華所在的長水農場一樣。
他在一家旅社住下。
第二天才根據聯絡人留下的地址找了過去。
現在的盧昌華比農民還農民。
衣服上白花花的,沾著鵝絨,肩頭扛著兩袋鵝絨和鵝毛。
到了羽絨廠門口。
他被保安攔住了。
說了半天,盧昌華也聽不懂他在說什麼。
安保也急的夠嗆。
一個路過的人操著半文半白的普通話,才跟盧昌華說明白。
他們這的方言是贛語,難怪他一句都聽不明白。
到了辦公室,聽說盧昌華是從東北來的,他們都很驚訝。
盧昌華就把事情的緣由說了一遍。
這些人聽了,這才去把廠長找來。
廖廠長是個四十多歲的中年人,他一張嘴,盧昌華就聽出自己聯絡的人就是他。
他很驚訝的看著盧昌華。
“沒想到,你還真的來了!”
他笑呵呵的說道:“我們現在加工的羽絨除了本地的以外,還大量加工廣州滬海的,很多品牌都是我們代加工的,就是沒有東北的。”
“哦?我還以為你們只做自己的產品呢。”
“呵呵,我們自己的能有多少?代工產品更多。”
“樣品帶來了?我看看。”
盧昌華開啟了袋子。
老廖和幾個工程師都湊過來,伸手抓了一小把,仔細的看了起來。
還時不時的放在鼻子底下聞了聞。
“好,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