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秦少言本來對涉足娛樂圈沒有多大興趣,只是恰好遇見了孟學義,又恰好遇見了這麼一個機會。
娛樂圈怎麼說也是社交平臺內容的貢獻者,能經常給社交平臺帶來巨大的流量。
只要能帶來流量,那就得好好琢磨一下了。
這位孟主任又能提供很多可以利用的資源,本著來都來了的原則,秦少言自然不會放過宰一刀的機會。
2005年算是大陸娛樂圈第一階段的末尾,從1995年開始到2005年左右,大陸影視行業經歷了拓荒與成長。
在九十年代初期,電視劇製作和播出的商業閉環還牢牢掌握在國營機構手中,並未對民營資本開放。
一直到1995年,廣電第16號令《影視製作經營機構管理暫行規定》規定,“個人、私營企業原則上不設立影視製作經營機構。”
17號令,《電視劇製作許可證管理規定》,並沒有明確禁止民營公司參與電視劇製作的條款。
只要具備一定條件,民營公司可以申請電視劇製作臨時許可證。
同樣是1995年,電影市場同樣放開了,社會資本即業外資金獲准投資電影製作。
從這一年開始,民營資本進入影視行業拓荒。
1998年衛視上星之後,各大衛視要與其他兄弟單位爭奪全國收視率,而收視率又與廣告掛鉤,也就是經濟效益。
於是各地電視臺紛紛拿出資金,與電視劇公司合作,生產優質內容,這段時間誕生了不少叫好又叫座的電視劇。
華誼、光線、博納、華策相繼誕生,第一批大陸娛樂資本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大陸影視劇市場的放開,不光引來了民營資本,還引來了港臺資本。
已經邁入衰落期的港圈紛紛北上進入內地,搶佔市場和撈金。
憑藉先發優勢和多年娛樂行業的操作經驗,港臺資本把控了大陸娛樂產業,並將大陸視為明星和影視產品的傾銷市場。
面對來勢洶洶的港臺圈,內地的娛樂圈毫無還手之力,瞬間就變成了砧板上的魚肉。
那段時間內地播出的一線電視劇,港臺明星擔任主演,大陸演員只能當配角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
港臺的偶像劇和TVB也被批次引進,搶奪黃金時段。
21世紀初,一套心照不宣的文化吸血鏈條已經搭建起來。
偶像劇和TVB劇在大陸播出,塑造明星,港臺明星來大陸撈金,擔任主演。
港臺資本投資入股,控制劇組重要崗位。
在這個鏈條中,已經沒有留給大陸演員的名額了,他們只能給港臺明星當綠葉。
面對這種情況,大陸的影視公司發起了反擊,依靠央視製作了一大批經典作品,與港臺展開爭奪。
2008年之後,大陸明星終於碾壓了港臺明星,成功實現了逆襲。
依靠經濟發展的風口,娛樂圈資本飛速膨脹起來,坐上風口起飛,電影票房紀錄也在不斷重新整理,呈現一派烈火烹油的景象。
再之後,就是網際網路資本入場了,然後憑藉掌握影片平臺和資本體量優勢,對娛樂圈實現了降維打擊。
然後就是一地雞毛。
可以說現在是內地影視圈資本弱小的時代,但在這個時代同樣也誕生了一大批經典作品。
從題材到劇情,從製作到演員都是相當優秀的時期。
面對這個時期,秦少言覺得有必要在經典作品上插一手。
把版權拿到手,以後光是靠這些優秀作品,就能撐起影片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