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日的尋找,羅孝依舊沒有找到司馬亮的蹤跡。
別說對方了,就連蕭濤的下落也無從得知。
可以說,這兩個人不僅從黑石鎮消失,還從整個周邊地塊蒸發了。
面對這個結果,羅孝基本絕望了。
“事已至此,燕王大人活著的可能很低了。這個訊息也到陛下耳中了。現在只能看陛下,怎麼說了。”
“燕王大人死了的話。我們怕是要受到不少責罰。”
“看來這次破陣軍,真的逃不過去了。”
“這裡明明算作後方,怎麼還會有人刺殺。”
“到底是什麼人,有那麼大的膽子。”
……
眾將領議論的時候,只有石安軍一直保持沉默,沒有任何言語。
雖說石安軍,也是隨軍的一員,但他由於是降將,還沒有正式的儀式,所以是屬於俘虜一級。
所以司馬亮哪怕真死了,和他關係也不大。畢竟保護的事不歸他管。
當然,石安軍並非因為這個原因,不參與羅孝這些人的交流。而是因為他,看到了這些天發生的事,對羅孝產生了更多疑慮。
首先石安軍認為羅孝,是知道刺殺司馬亮的人是誰。雖說不能確認,但他大機率覺得是二皇子。
建立在這個認知情況下。以穩為重的羅孝,該做的事,應該幫二皇子隱瞞這件事,早早斷下司馬亮死的事。這樣才能避免二皇子的重罰。
畢竟能早點解決掉這件事,這樣影響就不會擴散到更大。
可是羅孝的舉動,確實拼命尋找司馬亮。
就行為本身來說,沒有什麼問題。但如果從立場來說,就有大問題了。
司馬亮哪怕是皇室,也只是一個王爺。羅孝是將軍,理應聽命二皇子。而且羅孝想來求穩,如果兩人選擇,羅孝肯定是選擇二皇子。
想二皇子出手,司馬亮基本能判定死了。那羅孝找人的行為,本身就沒意義了。畢竟一個死人,你怎麼找,都找不到的。
如果只是為了演戲,羅孝顯然也不是這類人。
那麼只能說,羅孝這個行為本身就是有意義的。或者說,羅孝知道司馬亮沒死,所以才再找。
如果建立在這個情況下,一個可怕的現實,被石安軍推算了出來。
那就是羅孝,極有可能參與刺殺司馬亮的事。不然,他不可能知道司馬亮沒死的事。
也是因為想到這個可能,石安軍沒有再和羅孝多說什麼。因為他知道,自己認識的這個老朋友,已經變得有些陌生了。
唉,不知道陛下用什麼東西做要挾。讓你幫他做這個事。
燕王大人,希望你夠小心。同時,希望你運氣夠好,找到的人不是羅孝那邊的人,而是我這邊的人。不然的話,你剛出狼穴,就又要進入虎口了。
石安軍的希望,其實也是司馬亮真實的寫照。
這幾天裡,司馬亮聽到多次有人呼喊自己的聲音。
可出於謹慎,並且猜測是二皇子要殺他。所以他不敢輕易接觸。一直在旁邊觀察。
或許是運氣好,司馬亮一直沒有看到什麼熟面孔,所以他就一直沒有和那些搜查計程車卒聯絡。
可就在今日,司馬亮見到一個熟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