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殺兄逼父,終於如願以償地登上了帝國的權力巔峰,但當上了皇帝真的就有想象中那麼快樂嗎?他接手的是一個幅員遼闊的龐大帝國,紛繁複雜的鬧心事也夠他喝一壺的了。
他要面對的第一個棘手的問題,就是與突厥的關係。北方的遊牧民族是一個長期困擾中原帝國的噩夢,漢朝初年,因為國力的原因,漢帝國採取了聯姻納貢方式,安撫匈奴,撫平邊患。一直到了武帝時候,漢帝國透過休養生息,國庫充盈,才開始大規模地對匈奴作戰,一舉殲滅匈奴主力,逼著匈奴西遷,才算徹底解除匈奴之患。
突厥是繼匈奴之後,北方又一崛起的遊牧強權,他們的首領稱為可汗,可汗的老婆稱為可敦。隋朝末年,始畢可汗即位,突厥有精兵近百萬,實力空前強大。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等國都臣屬於突厥。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人起事,都必須拜始畢可汗的碼頭,否則麻煩不斷。就連李淵起兵之時,都得恭恭敬敬地給突厥的始畢可汗上態度,要不保不準後院就得起火。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唐朝剛成立時,這個始畢本來想到太原溜達溜達,沒想到得了一場大病掛了,他的兒子太小,弟弟接替了可汗大位,就是處羅可汗。沒想到的是處羅可汗沒幹幾年,也病死了。隋朝義成公主先嫁始畢,又嫁處羅,還是個顏值控,嫌處羅的兒子又小又醜,改立其弟咄絆,這就是頡利可汗。頡利可汗又把始畢可汗的兒子立為突利可汗。
突厥這夥人很不講武德,都是見錢眼開的主兒,一點契約精神也不講,本來都與唐朝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可沒事就到唐朝邊境來個七日遊,看看有沒有秋風可打,弄得邊境軍民苦不堪言。攤上這麼個鄰居,你說李世民能省心嗎?
公元624年八月,突厥頡利和突利兩位可汗,發動全國軍隊,出兵入侵唐朝。李世民帶兵與突厥大軍在豳州相遇,因為關中連日下雨,糧草運不到軍中,軍心有些動搖。突厥軍隊在五隴阪設陣,想與唐軍決戰。
李元吉嚇得不敢出城,李世民卻毫無懼色,帶著一百多騎趕到五隴阪,在陣前對頡利可汗說道:“你這人說話也不算話。你要敢打,出來我陪你玩玩。要是想群毆,你們就一起上來,我們就這百騎陪你練練。”
頡利一聽,沒敢回答。李世民又跑到突利前面說道:“咱們說好的互相支援,怎麼還來打我來了,一點不顧及舊情呢?”突利也沒敢回答。
突利的可汗位置被頡利搶奪,二人之間本就心存芥蒂。李世民與突利一敘舊,馬上引起頡利的懷疑。他怕突利突然反水,趕緊與李世民重新結盟退去。
挨著這樣一個不著調的鄰居,李淵在位時就十分頭疼。為了避免突厥威脅京師,曾經有人建議李淵遷都。李淵也認為這個計劃可行,並且派出中書侍郎宇文士及到樊、鄧等地巡視可以做為都城的地方。當時太子、齊王、裴寂這些人都贊成。
這是一個相當愚蠢的想法,先不說遷都這項工程浩大與否,單是為了減少威脅就遷都,這顯然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認慫做法。一旦遷都,就意味著放棄了易守難攻的關中地區,這隻會讓突厥得寸進尺。對付匈奴、突厥這種遊牧民族最好的辦法就是拳頭,你只有打得他滿地找牙,才能讓他老實。
李世民對李淵等人的想法就不屑一顧,這就是強者與眾不同的地方,每一寸土地都不能捨棄。他勸諫李淵,“這些騎馬的民族,自古就有。咱們現在有精兵百萬,打遍天下無敵手,怕他個球。現在突厥一打咱們就跑,豈不讓天下人笑掉大牙。這樣,給我幾年時間,我要不把頡利這小子抓住,我就不姓李。”
在李世民的極力勸阻下,李淵才否定了遷都的想法。
李世民接了李淵的班後,訊息傳到突厥那裡,“喲!這可是個好機會,敲竹槓的走起!”
李世民初八登基,頡利可汗二十四日就又來搞事情,到得二十八日,突厥大軍已到了渭水河便橋的北方。頡利可汗還很囂張地派他的心腹執失思力給李世民捎了個話兒,“百萬大軍今天就要到你們京師了!”
李世民可不是嚇大的,他這一生見過的大陣仗太多了,直接扣押了執失思力,帶著六騎到了渭水,與頡利展開了第二次對話,大罵他違約在先。頡利沒想到李世民氣場如此之強,這次帶的人比上次還少,被罵得有點發懵,當場被李世民用語言所征服,下馬列隊而拜。
此時李世民的身後,出現了大隊唐軍,旌旗飄揚,鎧甲閃亮,殺氣騰騰的列隊而來。頡利再次被李世民所震懾。
李世民一揮令旗,唐軍緩緩退下。李世民則單獨留下與頡利對話。蕭瑀上前勸李世民退回軍中,李世民說道:“你不瞭解,頡利敢於傾巢而出,就是認為我剛剛即位不敢與他們開戰。咱們一旦示弱,頡利肯定帶人大肆劫掠。我這麼蔑視他們,就是讓他們知道我必戰的決心。突厥大軍孤軍深入,無論是戰是和,都對我們有利。能否制服頡利,就在此一舉了。”
戰爭有時拼的就是信心。李世民耀武揚威地站在橋邊,就徹底地摧毀了頡利的意志,這是何等的霸氣,何等的威武。在隋末唐初那個英雄輩出,名將如湧的年代,李世民也是當仁不讓的一等一的人物。
頡利面對這樣的李世民只能俯首稱臣。當天,就派人前來請求和解。三十日,李世民又到便橋上,斬殺白馬,再次與頡利結盟,頡利帶領突厥大軍退走。
後來,李世民談起此事,說道:“突厥兵多,但毫無紀律可言,想要打敗頡利很容易。但我剛剛即位,國家未穩,百姓還不富足,現在的策略是休養生息。一旦開戰,不但與敵結怨,還將勞民傷財。所以用金錢換安寧,等到有了實力,就可以一次性幹掉他們,永絕後患。”
李世民太瞭解民意了,他知道經過隋末到唐初的多年的征戰,新建的帝國家需要喘息,人民需要安定,正是在這樣的策略下,他才忍辱負重,再與突厥結盟,息兵止戰,為大唐帝國的崛起贏得機會。
雖說李世民嚇跑了突厥大軍,但大唐帝國並沒有隨著李世民這個英主的的登基而太平。在李世民登基之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發生了兩起造反派打砸搶事件。分別是廬江王李媛和燕王李藝。
李瑗的反叛多少有些被騙的成分。玄武門事變二十天後,幽州大都督廬江王李瑗起兵造反。這個李瑗本是李淵的遠房堂弟,沒什麼真才實料,只是仗著出身好,才混了個王爺噹噹。劉黑闥造反時,李瑗棄城逃跑,李淵這個人家族觀念強,也沒怪罪李瑗,把他改任到幽州都督,知道他不是打仗的料,給他派了一個能打的副手王君廓。
王君廓本是一個盜賊,悍勇異常,屢立戰功。他到了幽州後很快成了李瑗的心腹。只是李瑗沒想到王君廓是個狼子野心,很快就把他推進了深淵。
太子建成被李世民殺掉後,在清理李建成的遺物時,發現了他與李瑗的信件中預謀謀害李世民。這時李世民已掌握朝中大權,派人召李瑗回長安。李瑗感覺事情不妙,找來王君廓商議此事。他本想讓王君廓為他出謀劃策,卻不想王君廓卻想在他身上求得一段富貴。
王君廓對李瑗說:“你要回到長安,肯定性命不保,現在咱們手裡有兵有馬,怎麼能因為一個使者的召喚就回去送死呢?”王君廓給了李瑗一個赤祼祼的暗示,回去就得死,手裡還有兵,他就差沒說出“造反”兩個字了。
李瑗這個棒槌看著王君廓感動得一塌糊塗,“就你為我好,我把這條命託付給你了。反了!”王君廓看著李瑗的腦袋,心想,你的命不值錢,倒是這顆人頭,能保我榮華富貴。
李瑗受了王君廓的蠱惑,立時囚禁了使者,並召來醫療費州刺史王詵商議起兵事宜。
李瑗的參軍王利涉其實已看透王君廓的野心,勸李瑗,“王君廓這小子反覆無常,千萬不能讓他掌握兵權。就方讓王詵帶兵。”
這個訊息傳到了王君廓的耳朵裡,他決定先下手,找到了王詵。王詵矇在鼓裡,正在家整理個人衛生——洗頭呢。王君廓一看就樂了,“這是洗乾淨的等我來砍呢?”手起刀落,王詵就此一命嗚呼。王君廓提著王詵的人頭,對眾人說道:“李瑗與王詵要造反,囚禁了使者,現在王詵已被我殺了。你們是想跟著李瑗造反滅族,還是跟我求得功名富貴呢?”。
當兵的當然不想造反。王君廓率著部眾一千多人,進入城內,放出使者,又包圍了李瑗的王府。李瑗看到王君廓帶著全副武裝計程車兵闖入王府,才感到大事不妙,大罵王君廓。
王君廓也不廢話,抓住李瑗,直接勒死。一場反叛,還沒等成形就被扼殺在萌芽狀態。王君廓如願以償的當上了左領軍大將軍兼幽州都督,成為一方封疆大吏。李瑗的一切都被李世民賞給了王君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