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隆!
輪渡靠上躉船,躉船晃動!
哐當!
艙門開啟,人流奔湧而出,當最後一個挑著擔子的老人剛出艙門,工作人員就在外面拉開安有滑輪的鐵門,人們爭先恐後,從一樓向二樓奔跑,一個高個青年直接從輪渡的外面騰空而起,不等工作人員上前制止,早已翻上二樓,奔向座位,一百多個座位不到十五秒鐘就有了主!
輪渡分上下二層,上層有頂棚擋雨,前部是棚頂,中部是駕駛艙和船員休息室,後部甲板上有一排排座位,中間有二個走廊,除了冬季,周圍都是敞開式的,夏季炎熱,冬天來臨,圍上帆布,江風無孔不鑽,木頭座位冰涼,寒氣逼人。
下層前甲板是船員工作的地方,不準乘客上去,中部是輪機房,輪渡開動後,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響,後甲板上除了幾個繫纜繩的鐵柱可以坐人外,主要停靠腳踏車和貨物,冬天寒冷時,不少人也站在下層,這時代還沒有公共場所嚴禁抽菸的法律,煙霧瀰漫,空氣汙濁不堪。
孫健同學知道上層沒有座位了,也不慌,跟著人流往前走,從樓梯爬上二層,靠在後甲板的護欄上,望著下面隱約可見奔流不息的江水,思緒萬千,還有三十多分鐘,又能見到病逝三年多的母親了!
母親因晚期肺癌突然病逝後,孫醫生一直自責,夫妻倆作為醫學專家,看好了那麼多病人,但沒有照顧好自己的母親,這就是最大的不孝!
有時候一個人坐在書房內,看著書桌上的全家福,母親慈祥的笑容,向天詢問?
母親,你在那邊過得還好嗎?
淚水頓時奪眶而出!
倒地彌留之際,孫醫生也想起母親,母親,兒子陪您來了!
自從九五年江水二橋開通後,孫醫生好像有二十多年沒有乘坐這條輪渡了,他一直住在江城Y醫院職工宿舍內,這些年才搬家到江邊;上中專、大專和在江城衛校工作期間,他一直乘坐這條輪渡回家,在鋼城碼頭下船,沿著鋼城六路往前走,不到十分鐘就到了家。
隨著結婚,孫老師帶著老婆孩子回家,上船下船就像上戰場似的,不搶位置,一家人要站立三十多分鐘,小孩子也受不了,搶位子,有失身份!加上夏天炎熱,冬天寒風凜冽,坐五三二或五九四專線車花的時間也差不多,還有位置坐。
隨著江水二橋和江水三橋相距開通,專線車和私家車普及,這條輪渡就門可羅雀,生意一天不如一天,最後變成了夜遊江灘的觀光船。
這是一條孫健同學回家的路,前世有二十多年沒有走過了!
還有一條回家的路,大霧封江,輪渡停航,他就步行前往十六路車,到江陽門,坐電車,然後過江水一橋、漢水一橋,到航站路!他讀中專時沒有走過,上大學時,五三二路開通後,他坐過多次,江水二橋開通後,他就坐五三二路或五九四回家,畢曉雲買車後,他就開車回家。
他拿駕照比畢曉雲還早,青年幹部要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會走路(駕車)、會說話(英語)和會上網(電腦),江城衛生局在江城衛校設點培訓了半年。
平時上下班,孫書記有專車接送,畢曉雲買車後,她上班就在院子內,節假日,他就開畢曉雲的車回家看父母。
母親在的時候,一個月回家一次,母親走後,寶貝姑娘也不身邊,一、二個星期就帶畢曉雲回家看望老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