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500到600攝氏度,可能等離子破滅發生熱衝擊瞬間溫度會高一點,但這個溫度也不會超過1000攝氏度。”
在仿星器內的真空環境中,溫度傳播主要靠等離子輻照和紅外輻射,並不會出現生活中點一個爐子就算被擋在了,還有空氣流通做為溫度傳播介質。
“有了前面兩層陶瓷活動夾層的阻擋,示範堆中他們把第一內壁材料換成了碳纖維材料。
碳奈米材料在真空環境下熔點溫度高達3000攝氏度,導熱效能更是遠超所有金屬材料,中子穿透性好,抗中子輻照相對其他材料也更優,高能中子輻照造成的損傷憑藉自身材料特效能自我修復......”
“等等,陸教授。”
王院士聽到這裡突然打斷話,問道:“碳材料做第一內壁早在十年前就嘗試過,但因為碳和氫的相容性不好,會反應形成甲烷,沒多久這個方案就被淘汰了。”
聽到這陸教授的稱呼,陸毅笑了笑,說道:“王院士,十年前採用的碳材料是石墨吧,這個確實不行,會和氫包括氫的各類同位素反應生成甲烷。
不過現在這裡採用的是碳奈米管或者石墨烯,用碳纖維塑造成型。
碳奈米材料其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在工作溫度不超過1000攝氏度的情況下,並不會如同石墨那樣和氫氣發生反應生成甲烷。”
“陸教授,碳奈米材料在這個環境下是不會和氫氣發生反應生成甲烷,但碳奈米管或者石墨烯對氫有天然的吸附儲存作用。”
另一位對碳奈米材料有所研究的核聚變大咖提出疑問:“如果馬普實驗室按照這個方案進行,這樣從約束磁場離散出來的氚核,亦或者後方鋰包層反應迴圈的氚元素會被碳奈米內壁材料吸附進去,形成更嚴重的氚滯留問題。”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碳奈米材料對氫的吸附不是沒有上限的,事先餵飽它就行了。
另外馬普實驗室為了預防反應堆執行過程中,碳奈米材料內的氫元素被氚替換造成反應堆氚元素的損失,他們在鋰包層內除了核聚變鋰增殖包層常使用的6Li材料,還摻雜了一定比例的鋰同位素7Li。
中子和6Li反應產生氦4和氚,而和7Li則是反應產生氦4和氚外加一箇中子。
當然相比較6Li和中子的反應而言,7Li和中子的反應實在太弱了,大機率情況下中子都會10過家門而不入,並不是太適合做核聚變鋰增殖包層。
不過在這個方案中,鋰增殖包層摻雜了一定比例的7Li同位素,就算反應微弱,但能反應一個就是賺一個,正好彌補掉碳奈米內壁材料中氚滯留的部分。”
“中子和鋰反應生成的氚和氦都是屬於氣體形態,利用氚氣和氦氣在液態鋰中溶解度幾乎為零的特性,在對鋰增殖包層施加一定的力使其流動攪拌。
那麼反應生成的氚氣和氦氣就會因密度原因上浮到鋰增殖包層的上面,然後對這些氣體進行回收再注入等離子體反應軌道。
最後在鋰增殖包層後方包上一層鈹氧化物把穿透包層的中子反射回去,隔絕反應堆內的中子放射性,同時也避免中子散逸浪費。
這就是馬普實驗室核聚變示範堆的整個結構設計和運轉原理,整個設計改進很簡單,但我們卻做不到。”
陸毅的話音落下,在場所有人都有些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