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豈不是白成仙了?
修道之人成仙是為了什麼,或許是為了長生不死,也可能是為了逍遙於三界,但基本上是不可能為了上天去當官兒。
否則,跟在人間朝廷裡當官又有什麼區別?
神仙神仙,其實在天庭之中,反而沒有太多的仙人。
而天庭的幾位大天師,其實在天庭之中的地位,也頗為超然很多時候,就連玉帝也節制不到他們,就好比許天師,還是三藏師徒西行的時候,找了一個清理當年遺留下的妖患的差事下界,結果現在三藏聖佛都自證如來十多年了,許天師還在人間遊歷,並沒上天述職的打算。
玉帝也只當是看不見,不回來就不回來了反正這他們牛鼻子老道,對他這個玉帝一向也都是陽奉陰違,當年若非老君出面讓他們幾個加入天庭,他們恐怕看都不看天庭一眼。
許天師對玉帝已經算是客氣的了,玉帝有詔,他還過來聽聽看.張道陵張天師,才是主打一個聽調不聽宣可以說,自從楊戩開了這個先河之後,天庭之中不少有能力的大仙大神,幾乎都是類似的態度,即便是沒有像楊戩一樣,在明面上說出來.可基本上也都是這個意思。
如靈山的佛祖、南海的觀音,其實都在天庭之中掛職.還有比玉帝低半級的天庭六御中的其餘五位大帝.再就是武當山的九天蕩魔祖師.這些人物尋常時候當然就是在自己的道場。
如果玉帝不識趣,非要隔山差五的把人宣上凌霄寶殿來上朝那就不要怪折損了你三界至尊的威嚴了。
當然了,如果只是正常的宣調,他們也不會跟玉帝故意鬧彆扭.雙方只要面子上都過得去,維持一個表面默契,那就足夠了。
三界之中,各教的理念,其實都非常有自身的特色。
就好比在修行之道上,即便是如今的儒家已經創出了“浩然正氣”,但其核心依舊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佛門則是修寂滅,講求一個今生受苦,來世享福。
而道家才是最“利己”的——
來世?什麼來世?道爺我求長生的,沒有來世,當然要今生逍遙自在。
故而在遠古以及上古時候,張果老在路過某座仙山的時候,經常就會聽到一聲驚天動地的震雷,然後便見一修士出關,大笑曰:哈哈哈哈——,吾道成矣!
這樣的景象,恐怕在別教是萬萬見不到的。
故而許敬宗主動同自己交好的原故,張果老也能盤算出些味道來,無非就是見到自身在朝堂無望上進,想要學淮南王劉安,百日飛昇,得道成仙。
在三十年前,尋常人想要得道成仙.還是非常困難的。
但是現在的大唐,修行之妙其實已經不是什麼隱秘,甚至因為修行者的興起,讓原本的江湖.也漸漸變的味道。
以往那些江湖幫派,若還是憑藉原本的老一套,顯然在新世界是行不通的他們這些屬於舊時代的殘黨,如果不能及時進行自我革新的話,遲早會被新世界淘汰掉。
人族武道,當然也不會就此停滯不前。
況且在前期,江湖武人遇上那些同樣是剛修道不久的修士,也並非沒有克敵制勝之法.只是越到後面,雙方的差距越大。
當然,這裡說的江湖武人,是那種對自身人族血脈之力開發並不高的江湖人,他們的修行還處在外功橫練與內功心法之上。
但在人族氣運如此鼎盛的現在,已經有江湖高手開發出了更進一步的武道修行之法一般都是兩個方向,一個是開發自身的人族血脈之力,用來淬鍊自己的肉身,在外功一道上修行到極致;而另外一種,則是要打通天地二橋,先達成先天之境界。
此兩者,在武道之中,皆可被稱之為宗師之境。
武道宗師者,在一定程度上便可以勾連到天地之力,化為自己的力量尋常的修行者,還真不見得是他們的對手。
只是此類武道強者,雖然會擁有強大的實力,但卻依舊受困於自身的壽元.甚至一些武道強者為了強行破境,還會損耗掉一部分的壽元。
這在修行者們看來,無疑是得不償失之舉。
但不得不說,這些純粹的武者,能夠造成的破壞力極大並且他們所創出來的武學秘籍,就更加適用於普羅大眾.畢竟修道,還是太過看重天賦與根骨了。
百花齊放是好事情,武道的出現,可以說是補全了大唐修行界,從下至上的一個基本梯隊.因為那些武道強者在修行到極致之後,基本上也能夠有準仙人的力量.只是往往到了這個時候,武道的前路斷絕,似乎突破無望。
許敬宗對於武道也有一些研究,但他很快就放棄了畢竟他對於力量的提升,並非十分迫切,學武是要下苦功夫的,還是跟著從《淮南子》中得到的雜家傳承,老老實實修道,更加實惠。
有沒有強大的武力,對於許敬宗來說,其實並不重要.得道長生,才是其所求。
故而,在張果老才加入到大唐學宮的時候,許敬宗便經常去拜訪張果老,這一來二去的,雙方就漸漸的熟絡了起來。
許敬宗也並沒有刻意隱藏自己的意圖,而得知了許敬宗意圖的張果老,也並沒有因此而心生反感.畢竟修道之人若不求長生,那也顯得太不實誠了。
故而,張果老反而認為許敬宗這一份另類的“赤誠”,或許能夠支撐他對修行一道上有所成就。
一些在修行上的指點,對於張果老來說,也並非是什麼要緊的事兒,他以往在三界之中行走時也經常會無償指點一些後輩的修行者。
這都是源自當年老子對他的指點。(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