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以佛祖本人來說,似乎對靈山眾僧的約束並不高,這恐怕也是在靈山戒律院設立以前,靈山眾僧多有違戒的原因之一。
再一個,就是佛祖對觀音與普賢這兩位菩薩的態度,並不是將兩位菩薩當成下屬,更像是同道同行者.哪怕他們當年在封神大戰的時候,不死不休。
怕是名義上跟佛祖並列的燃燈古佛與彌勒佛.也遠沒有這般待遇。
這或許就是惺惺相惜吧。
以這兩位的菩薩的品行,莫說是在佛門,便是放眼三界又有誰能不對他們生出敬佩之意呢?
念及此處,法海認為自己的修行還遠遠不夠,且任重而道遠。
且說普賢菩薩離開靈山,乘白象卻沒有第一時間向北去,而是於寶象國顯靈。
如今的寶象國可愈發興旺了,尤其是與大唐結盟之後,氣象幾乎一日一變。
再加上寶象、烏雞與車遲三國結盟,資源匯通流轉之下,國力可謂一日千里。
寶相國寺中。
在那老住持圓寂之後,小象已經正式成為寶相國寺的住持長老,其實不說他三藏弟子的身份,只憑其自身佛法境界,在寶象國之中,也絕對擔得起這個位置。
他也早不是當年那個能說出“我連佛經都不懂,怎麼可能懂道經”的懵懂小象了。
十多年的修行,也讓他得了一個高僧的稱號。
只是他自己認為自己名不副實,畢竟他比對的物件是他的師父——唐三藏。
前幾年的時候,寺中那未曾斷絕了香火的象佛金身,忽生了一靈,也不知受了什麼感召,在寶象國上空盤旋幾周,引的國中上下臣民參拜之後,便化佛光而去。
這一去,便再也沒回來。
國主與小象一開始還以為這是國之厄運的徵兆,否則象靈怎會棄寺而走?
後來一位喚作金光仙的大仙,專程來尋過一趟,言說:“這靈牙象佛的原形乃是普賢菩薩麾下坐騎白象靈牙仙,因久在獅駝嶺與青獅王為惡一方,禍害蒼生後遇三藏法師,得三藏法師感召,明悟自身罪業,幡然醒悟,故而化道而去”
國主與小象都很清楚,這位白象靈牙仙,就是小象的父親。
小象謝過了金光仙傳訊之後,便在靈牙象佛的佛像之前打坐七日。
出寺之後,見了悟真與悟性。
“多謝兩位師弟關心。”不等兩位師弟開口,小象便知道他兩個要說什麼了,畢竟他們兩個的父親,亦是被師父超度,“貧僧無礙,只是身為人子,雖已出家,但卻不能脫離紅塵如今難去那獅駝嶺,只好對著這像唸了七日的超渡經文。”
師父沒有趕盡殺絕,也沒有因為兩位師弟是奎木狼的兒子就有所苛待,反而盡心盡力傳授本領.而兩位師弟,更對師父沒有半分怨念恨意。
小象剛得知這件事情的時候,多多少少還是有些不理解的,但無疑佩服他們的豁達。
現在自己也經歷了相似的事情,卻發現有些事情似乎並無法真正共情若說心裡沒有芥蒂,小象就認為自己實在是太虛偽了。
可若說自己便因此對師父生恨.似乎還遠遠到不了那麼地步。
師父行事,小象非常清楚。
就如同自己與師父初遇時一樣,並沒有因為是“妖靈”便要出手超度.反之,師父也沒有因為奎木狼是天上星宿下凡,便手下留情。
總之,小象還是陷入了糾結之中,一時之間有些迷茫.但他並不因此而氣餒,因為師父教導過,想不清楚的事情,就暫且先放下,總會有云開霧散的時候。
可若是把事情放在心頭,最後成了執念.一些原本可以化解的事情,到頭來卻會發現已然走入了死衚衕,想回頭時.都會發現沒了後路。
而對於佛言:苦海無涯,回頭是岸。
師父似乎對於這一句話始終不太認同,究竟什麼是苦海?
回頭見到的岸,又是哪裡的岸?
這事情連師父都想不太明白,小象自然不會自己為難自己。
這一日,他正在寺中唸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