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兩樣?
看似如此,但八戒曾經問過師父,“師父,那您是怎樣做到佛法與法力都這般深厚的呢?”
“重在於心。”師父當時是這樣為自己解惑的:“一心求神通而修行佛法,則最終兩者皆不成;真正能夠體會佛法的,則對神通就不會放在心上”
不放在心上,並不是不懂,不會,不去修行。
師父的心在何處?
自然是斬業護生,那麼佛法與法力並行,自然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八戒心裡又想了,那麼菩薩的心呢?佛祖的心呢?靈山那麼多法力高強的佛與菩薩的心又在何處呢?
他一時也想不通,便放在一旁.自己一個“廚子”,總是去想這些事兒做什麼?
還是想想今天晚上吃什麼吧那些傷腦筋的事兒,就留給師父去頭疼。
其實對於這些和尚來說,真正的考驗也正是在此處,若是他們為了解開封印而去修行佛法,則是背道而馳,還是走在歪路上。
那麼除非是超出法海佛法之人出手,否則這封印一輩子都解不開。
法海為了讓他們迷途知返,也算是用心良苦,即便是上了靈山,佛祖也沒法怪罪,還得嘉獎一番。
或許是出身佛門的緣故,法海對於尋常感到百姓,甚至是小妖,都有著一份慈悲心腸。
但或許跟他曾經作為一寺方丈有關,也或許是現在身上擔著天下大闡都僧綱之職,對同為出家人的和尚,法海的眼睛裡就又變得容不下沙子了。
這一路走走停停,因為天竺佛寺較多,再加上三藏法師的名聲已經在天竺漸漸傳揚了出去,每每辯經論佛,總是會引起民眾圍觀。
故而,腳步也慢了許多。
畢竟是天竺,也並非所有的佛寺都是浪得虛名,這一路上法海便已經與多位真正佛法深厚的高僧相會,雙方皆有所得。
不論是在小乘,還是大乘佛法的感悟上,都有全新的領悟。
不只是佛門中人,甚至還有一位“順世論”外道大家,深夜與法海論道,亦是受益匪淺。
這一走,便走到了次年深秋。
但見水痕收,山骨瘦,紅葉紛飛,黃花時候。
師徒五人行彀多時,又見城垣影影,小白龍笑道:“師父,前方又是一座大城,想必城中另有高僧在.”
以往在天竺之外的時候,小白龍是負責探路的。
如今在天竺走過了諸多城池,一路上也無甚妖魔,小白龍便專門為師父向各大佛寺投送拜帖.因為是要上門切磋佛法,並非是借住,故而要禮數週全。
先講禮,再講理。
眾人一路往前,忽見樹叢裡走出一個老者,手持竹杖,身著輕衣,足踏一對棕鞋,腰束一條扁帶,正好擋在了路中間。
他也不是故意攔路,見了八戒的相貌還被嚇了一跳,大叫一聲:“妖怪!”
險些摔倒,還是小白龍急忙上前攙扶,這才站穩了。
小白龍分辯了一句,“老丈莫怕,我等不是妖怪。”
老丈顫顫巍巍,杵著手杖,在小白龍與三藏法師身上瞧了一陣兒,這才小心翼翼問道:“長老哪方來的?”
法海雙手合十,“貧僧自東土大唐”
“唐三藏!”老丈當即撫掌道:“我知道了,你是唐三藏對不對?就是個奉了唐王之命,來我天竺辯經論佛的大唐高僧!”
法海頓了頓,才道:“老丈錯怪了,唐王是差我來取經的。”
“取經?”老丈擺擺手,“我都聽說了,東邊兒那群佛寺中的僧人,可沒一個是你的對手,即便是敗在你手裡,也都是心悅誠服的你這般高深的佛法,何需不遠天涯路途,自大唐來我天竺取經?”
“阿彌陀佛。”法海唸了一聲佛號,正色道:“老丈不知,如今這一身佛法,正是這一路西行十萬餘的真切感悟。”
老丈聞言肅然起敬,便向三藏法師行禮。
法海還了一禮之後,問道:“今至寶方,遙望城垣,不知是甚去處,特問老施主指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