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廠幹活當然也是要學的,工廠理所當然的操作就是老帶新,心裡的工人首先要學習。
老工匠是去年人造絲研發成功後,就開始從大明本土聘請的老紡織工人。
現在招工不好招,特別是有技術的工人,就算是高價挖人也需要時間。
紡織機械的採購倒是略微容易一點,是透過皇室財團內部調撥的,加錢插了隊。
這些工人和機械準備的時候,彈力絲也研發的差不多了。
大食國朝廷也正式決定將防治中心挪到墨洲東部。
已經進了小西洋的老工人和紡織機械,在十月份的時候接到了命令轉向。
十月底的時候來到了蒙縣。
大食國紡織公司接收了當地原有的作坊式的紡織廠,擴大工廠規模的同時,利用原有廠房開始搭建測試性的人造絲紡織產線。
用於紡織的絲線材質是前所未有的,紡織機也不是專門針對人造絲設計的,就算是幹過紡織的老工人和工匠也需要重新適應。
而這一適應就是兩個月,期間斷斷續續的學習和摸索,反覆修改了很多生產環節。
直到安康元年年底的時候,才勉強可以順暢的跑完生產流程了。
到了安康二年二月份的時候,老工匠們才基本能夠不停歇的流水化生產了。
但是老工匠們沒有就這麼當普通工人,而是開始批次化的迴圈帶徒弟了。
因為也是到了二月份的時候,各地來的新工人移民也陸續開始抵達。
郝仲義帶的班組隊伍協調性非常的好,主要是勉強有了通用語言,學習起來非常快。
只用了半個月就基本掌握了技術,到四月份的時候,就勉強能跟上老工匠的生產速度了。
郝仲義的管理能力得到了認可,這個廠的掌櫃給郝仲義升了職。
擔任了這個車間的副主任,負責管理三個生產班組。
同時給郝仲義自己親自管的班組安排了一個特殊的活兒。
去和工匠們一起摸索批次化針織生產工藝。
絕大部分常規的布料,基本都屬於“梭織”工藝。
也就是傳統的織布機的形式,以飛梭牽引緯線在織布機的經線中穿梭編制。
這樣的布料是平直的,通常沒有自帶的彈性。
絕大部分外套、襯衫、長袍、褲子等等衣服,通常都是梭織的。
針織則是用帶鉤的針,把線不斷的彎曲迴轉,做成一個個的活節扣,相互勾連在一起。
由於本身結構都是活釦,一個個的圓環內部都有空隙,就算是絲線本身沒有彈性,針織出來的布料也會有少許的彈性。
毛衣、襪子、內衣通常會使用針織工藝。
這個工藝是現成的設計好的,只是現在沒有幹過這個活兒的熟練工人,所以要找一批靈巧的工人和工匠配合完成工藝復原。
郝仲義的班組,和大明本土來的工匠一起忙活,折騰了將近一個月才基本能明白。
然後郝仲義的班組就開始帶學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