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靖垣和蕭錦安的討論,確定了對南洋保留區管理思路。
不過朱靖垣沒有給各級衙門下指標,而是定了一個隨時遇到隨時處理的規矩。
而且在朱靖垣自己擔任總督期間,所有的遷徙行動都要報朱靖垣知曉。
朱靖垣如果不回應,則等待三個月之後遷徙。
如果朱靖垣在三個月內做出了回應,則按照朱靖垣的命令去處置。
只不過,實際上,在保留區遷徙行動開始的早期,朱靖垣通常都會回應“立即執行”。
所以,在這個行動開始的早期,等於是所有遷徙命令都需要朱靖垣審批。
等保留區遷徙變成日常事務之後,朱靖垣就不會再做出回應了。
實際就會形成遷徙命令簽發之後等待三個月的慣例。
這個三個月的時間可以供相應人員糾錯。
朱靖垣基本敲定了這件事情之後,就開始考慮另外一個問題了。
朱靖垣正式就任了柔佛府同知之後,開始直接參與柔佛府的各項事務的時候,連續收到了一批中央朝廷的批覆。
這裡面基本都是今年年前,甚至是去年上半年的申請。
其中包括柔佛府去年秋決複核申請的批覆。
本來應該去年秋後處決的死刑犯,直接活過了整個去年秋天和冬天。
現在已經入夏了,大明慣例是春天之前,秋天之後處決死刑犯,春夏季節是不執行的。
所以這批死刑犯多活了一年。
朱靖垣看到這些檔案之後頓時就有點錯愕。
“這反應也太慢了吧,新天府的事情絕對不會拖到第二年的……”
於是朱靖垣去查閱了更多的檔案的情況,詢問府衙到布政使司衙門的文書人員,簡單統計了一下各類公文的傳達速度。
然後朱靖垣就發現,柔佛府,馬六甲布政使司,乃至整個南洋地區,絕大部分的公文上傳下達速度,都遠遠低於新天府。
很多比較離譜的都已經超出了朝廷以往的規定和慣例。
就比如說秋決複核。
不過仔細分析之後朱靖垣也發現,這個情況在最近這兩年開始逐步的好轉。
特別是自己來到南洋之後,幾乎所有的事務的效率都提升了。
包括原本不知道什麼時候那下來的批覆檔案,也在自己上任的時候直接落實了。
這其中顯然有自己個人身份的影響。
但是就算是這樣,朱靖垣感覺這個效率仍然不夠,仍然不能與新天府相比。
朱靖垣有了基本的認知之後,就忍不住在心中感慨:
“這官僚體系的運轉效率真的有點低,就這情況蕭錦安還說這裡沒有問題?”
朱靖垣有了這樣的判斷和感慨,就派人主動聯絡了蕭錦安,想向他了解更多的情況,也想聽聽這個布政使的解釋。
這些從藩國出來的官員們,到底能不能勝任大明朝廷的職務?
是因為真的缺乏官僚,才讓不合格的尸位素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