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孟買城區那邊得一團糟,孟買的英國王家海軍專用補給碼頭和周圍,就顯得有秩序了很多。
總共二十艘前無畏艦,以及數量更多的各類巡洋艦,把補給碼頭變成了一片鋼鐵叢林。
在碼頭之外幾十公里範圍的海面上,還有數量更多的各類戰艦分散遊弋警戒,堤防可能出現的明國艦隊。
這些戰艦就是突入小西洋的英法聯合艦隊,幾點鐘的指揮官是英國最著名的海軍將領:霍雷肖·納爾遜。
由於大明的工業革命直接驅動,整個世界的科技迅速發展,到了納爾遜所在的時代,早就已經沒有接舷跳幫戰了。
今年四十七歲的納爾遜,沒有像歷史上那樣失去眼睛和手臂,身體仍然完整而且足夠健康。
他當然也會不知道,他原本會在今年的十月份戰死,在後世成為英國海軍精神的象徵。
現在的納爾遜,帶著英法聯合艦隊闖進小西洋,固然有與大明主力艦隊直接決戰的想法。
但是這種意願並不強烈。
以現在的戰艦航程和探測能力,大明艦隊雖然很難真正掌控整個小西洋的制海權,但至少也有大部分的制海權。
小西洋周圍大部分地區都是大明的殖民地,大明的艦隊無論任何行動非常的方便。
英法聯合艦隊就處處受限了。
在和談開始的訊息確認之前,納爾遜的艦隊都不敢在天竺港口多做停留,補給都是分批輪流偷偷的來的。
更加不敢在孟買這種逼近前線的地方補給。
英屬天竺周圍地區都是大明的藩國,英屬天竺本土也有大量的明朝線人。
不只是有各種各樣的明朝移民在活動,還有大量天竺本地人主動為大明人服務。
英法聯合艦隊如果集體靠岸,如果被這些線人發現,聯絡大明艦隊過來圍堵,很可能要在最不利的情況下決戰。
實際上,英法聯合艦隊闖進小西洋之後,隨時準備立刻折返回到大西洋。
至於大明的報紙上所說的,英法聯合艦隊威脅馬六甲海峽航線,這訊息的確是真的。
威脅大明的海上航線,是英法聯合艦隊的目的,也是實際上執行的任務。
不過具體的戰爭情況,跟大明報紙上渲染的,以及大明本土普通人想象的有些不同。
納爾遜威脅馬六甲航線的方法,不是去攻擊馬六甲海峽的陸地和島嶼。
那就是在絕對劣勢狀態下,嘗試與大明主力本土決戰,那基本不存在勝利的可能。
實際上是在小西洋地區遊弋,嘗試切斷大明本土與東墨洲、南墨洲、大食方面的海上航線。
支援反明同盟在天竺、東墨洲、南墨洲、大食地區的軍事行動,干涉大明艦隊對戰場的支援。
大明艦隊的任務,就是反過來切英法聯合艦隊的後路,逼迫英法聯合艦隊退出小西洋。
雙方在小西洋上互相繞後,互相追逐了好幾天,爆發了幾次小規模的前衛戰。
主力艦隊雖然也遭遇過兩次,但都因為其中一方覺得自己進入的姿勢不好,稍微接觸之後就脫離了戰場。
在風帆戰艦時代,艦隊一旦落入劣勢,在風向不利的情況下,很難脫離戰場,不得不決戰。
但是到了蒸汽戰艦時代,艦隊行動就不再依賴風向了,無線電更讓指揮官能夠控制整個艦隊。
優勢方如何逼迫劣勢方就地決戰,而不是見勢不對就開溜,成了海軍戰鬥中非常重要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