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潮之後才能看到誰在裸泳。”
老皇帝重複了朱靖垣的最後那句話,這也是世祖皇帝說過的話,似乎頗為滿意的輕輕點了點頭:
“不錯,這次大戰就是一次大規模的退潮,讓我們看清了西夷各國都有幾斤幾兩。
“也露出了我們大明的水底下到底藏了哪些礁石。
“所以接下來朝廷的施政方向,就是仔細的把這些礁石清理掉。
“而不是等著潮水再次湧上來掩蓋掉!”
老皇帝的最後一句話,說的大臣們都是心頭髮虛,朱簡烽更是首當其衝。
朱簡烽之前的觀點,本來是在總結客觀事實,發現其中的某些規律,本來不存在錯誤的可能。
甚至於,朱簡烽心中隱約感覺,老皇帝關注的事情,並不是煤站裁撤這件事情本身。
他不可能不知道這件事情影響並不大。
大張旗鼓的把各方面的人都找來,其實更像是專門設計出來的有些壓力的環境,用來觀察判斷某些事情。
就像是幾年前自己剛回到京師的時候那樣。
當時提出解決方案不能算贏,但發現事情的本質就已經勝出了。
自己當初也是這麼做的,現在自己的判斷本來應該是正確的,所以本來不應該出現什麼意外的。
但是,朱靖垣這這個皇孫忽然跳出來,說什麼主動推動轉電力發展的方案。
關鍵是所謂得礁石和潮水論,再配合世祖皇帝聖言錄,反襯的自己好像是在掩耳盜鈴。
這就讓朱簡烽有些毛躁,本能的想要主動解釋,自己並沒有這麼想。
但是對方當時並沒有直接說自己,自己現在主動站出來了自我解釋,就直接變成了不打自招。
自己本來並沒有做錯什麼,現在卻無論怎麼選都是錯?
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
這傢伙根本不跟自己分辨具體觀點,總是站在某個制高點上指手畫腳。
還有你背那麼多世祖聖言錄幹嘛,有那時間多讀書不好嗎!
站在某個制高點上指點江山,就本來是朱靖垣的典型思路。
我今年剛畢業,具體的政務還沒有直接參與過,跟經驗豐富的你扯細節肯定是我輸啊。
我只能依靠自己兩輩子的經驗,在更遠的方向和更廣的視野上壓制你。
反正現在只是在找決策方向,而不是去具體施政,只要自己把方向找對了,具體的操作有朝廷官員去完成就是了。
電力本來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核心,需求和供應會在未來幾十年持續暴漲,往這個方向靠肯定沒有錯。
歷史上美國1902年全國發電量48億度,到1907年增加到了106億度,到了1912年的時候就增長到了248億度。
十年時間增長了五倍。
後續除了經濟危機那幾年,基本上持續著每過五年至少增加50%以上的速度,一直保持到了到二戰以後。
艦用煤炭燃料終究會淘汰,現代煤炭最重要用途就是發電,佔總煤炭用量的三分之一。
其次是包括供暖在內的工業鍋爐,包括生火做飯的日常生活用煤,以及煉焦之後用來鍊鋼的煉焦煤。
在當前時代,還有工業用蒸汽機用煤,以及蒸汽火車頭用煤。
當前的生活用煤市場,可以算是基本維持穩定的,船舶用煤市場短期內不會明顯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