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訂海軍條約的基礎前提,是各國互相公開造艦計劃。
這個造艦計劃一公開,直接就把原本似乎還算順利的談判給炸裂了。
其他各國都沒想到露西亞人的造艦計劃這麼的“激進”。
即便是收到法國的提醒,讓他們主動避免被貼上窮兵黷武的標籤,也只是把四十萬噸的目標降低到了三十二萬噸而已。
由此引發了其他國家一系列的策略變化。
普魯士和露西亞直接針鋒相對了,也把目標提升到了三十二萬噸。
然後,不是說露西亞和普魯士都要三十二萬噸高速主力艦噸位,條約就能直接這麼籤。
英國、法國、西班牙三個傳統海軍強國,他們的目標是保持不弱於後發新興國家。
要麼自己對應露西亞和普魯士的目標,同樣制定三十二萬噸的目標噸位,要麼要求露西亞和普魯士降低目標噸位。
他們本來是傾向於後者的。
第一次要求露西亞降低噸位,也姑且算是有了一定的效果的。
但是現在,普魯士針鋒相對的提出了同樣三十二萬噸目標之後,露西亞就不可能繼續降低目標噸位了。
甚至有回覆原有目標的傾向。
因為有了另外的國家跟自己對位了,那自己就不是孤立的出頭椽子了。
普魯士要三十二萬噸,自己要四十萬噸,也算不上窮兵黷武吧?
在這樣的詭異氛圍之下,第二次的會議沒有達成任何共識,就草草結束了。
會議結束之後,塔列朗馬上去找了夏爾,說明了會議上的情況,然後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殿下,屬下現在非常的擔心,這次的海軍條約,未必能起到您最初規劃的效果了。
“露西亞公佈造艦計劃,普魯士針鋒相對,可能會讓造艦競賽公開化、白熱化啊!”
夏爾的表情也是有點難看,但是思維方式卻和塔列朗不太相同:
“不,效果肯定還是有的,只是不會太過理想化而已。
“泰西各國全部同意將高速戰列艦噸位限制在十六萬噸以內,本來就是理想化的目標。
“出現意外,無法實現,才是完全正常的情況。
“我們至少能夠透過條約,把露西亞的目標從四十萬噸降到三十萬噸左右。
“與此同時,也能讓露西亞把競爭目標,從我們身上轉移到普魯士身上。
“對普魯士而言也是這樣。
“如果沒有這次的海軍條約談判,露西亞憋著勁直接造出四十萬噸高速主力艦,對我們而言也是一個巨大的壓力。
“我們如果為了讓自己的海軍不弱於露西亞,也必須跟著建設四十萬噸規模的主力艦。
“我們不是做不到,而是會嚴重影響我們其他方面的計劃。
“在海軍艦艇上投入這麼大的成本,對於法蘭西而言是沒有意義的。
“所以接下來的目標,就是在三十二萬噸的基礎上,進一步縮減上限。”
塔列朗轉念一想,發現夏爾的思路的確沒錯。
雖然不夠理想,但確實是有好處的,終究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
還能轉移露西亞和普魯士這種新興海軍國家的注意力。
但問題是,法國海軍在泰西的地位,也會隨著注意力一起轉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