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倫維爾與內閣和海軍方面的人,就海軍條約談判的細節不斷地確認和討論。
在官邸一直忙活到了晚上九點多,才不得不解散了會議。
精疲力盡的格倫維爾,隨便吃了點東西就直接睡覺了。
第二天清晨,格倫維爾醒來之後,拖著仍然有些疲憊的身體去吃了早飯。
早餐之後再次來到辦公區,格倫維爾頗為頹廢的坐在椅子上,拿起了今天的報紙。
然後一個碩大的標題直接刺入了格倫維爾的眼睛。
《馬爾薩斯的理論得到了大明學者的認可》。
格倫維爾頓時就覺得頭大如鬥。
格倫維爾知道馬爾薩斯,也大概知道馬爾薩斯的那套理論。
總體上說,就是生活資料的生產和增長速度,肯定是低於人口的增長速度。
所以在相對確定的區域內,每過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次大規模的社會災難。
饑荒或者戰爭,以消耗過量的人口,讓社會重新趨於穩定。
但是格倫維爾以前並沒有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
戰爭和饑荒之後趨於穩定?
歐羅巴大陸就沒有穩定過。
神州那邊,也許有兩三百年一次的週期性的朝代更迭戰爭。
歐羅巴這邊就是隨時都在發生持續性的戰爭。
所以如果有人口曲線的話,神州那邊應該會每過兩三百年,就會出現一次大的跌幅。
歐羅巴的人口曲線可能整體上趨於平穩。
這不是因為歐羅巴的局勢穩定,而是因為歐羅巴根本就沒穩定過。
人口始終處於“動態平衡”之下。
單純看資料好像是穩定的而已。
再加上,在世界大戰之前,泰西各國和大明都是處於擴張狀態。
主要是殷洲和墨洲方面,都有大量的土地等待開發。
生存空間是在持續不斷地增長的。
所以包括格倫維爾在內,很多泰西人都認為,馬爾薩斯的理論沒有什麼意義。
最起碼當時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格倫維爾沒有沒想到它現在竟然卻得到了大明學者的認可。
這就很離譜。
格倫維爾耐著性子看了一下文章的內容。
發現是跟隨牛鑑的使團來到倫敦的大明學者,在拜訪寄居倫敦的大明工匠和學者的時候,遇到了這個馬爾薩斯。
雙方進行了一些學術上的討論。
大明的學者表達了對馬爾薩斯理論的認可。